正文 第12章 心理成長篇(4)(1 / 3)

二、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

青少年的獨立性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有限的,其原因如下:

(1)青少年在經濟上尚未獨立,並無經濟來源,尚未步入社會,作為獨立成員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例如,18歲以下的青少年還沒有公民權,沒有選舉權被選舉權,還必須有法定的保護人。

(2)青少年仍處於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知識與社會經驗不足是青少年的天然弱點。盡管主觀上想掙脫成人的束縛,客觀上卻難以獨立承擔各種繁重、複雜以及危險的任務。就像《海水下麵是泥土》中“我”的這次難忘的生死搏鬥,雖是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獨立鬥爭的,但他的父親始終緊跟在他後麵,並隨時準備給予幫助。其實,父親對風浪的力量,離海岸的距離,以及孩子的體力、遊泳技術不會不作估計。沒有這種估計,貿然入海,可能導致無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那種想擺脫成人的控製,采取不正當手段搞錢、搞物以及瞞著成人,又沒有充分準備條件下的所謂“獨立行動”,恰恰不是獨立性的表現,而是貨真價實的幼稚。

青少年認識的片麵性

那時,聶衛平13歲,正逢九段棋手棍原武雄率領的日本圍棋代表團在民族宮與中國隊交戰。衛平費盡心機,從劉仁同誌的秘書——他的一個大棋友那裏要到一張“請柬”。於是,他破天荒地連逃了3天學,跑到民族宮去看比賽。第三天,媽媽知道了此事,竟找到民族宮比賽大廳,衛平嚇得提著書包躲在廁所裏,半天不敢出來。回到家裏,母親勃然大怒,對著衛平揮起了雞毛撣子。

其實,聶衛平最害怕的並不是雞毛撣子,而是擔心父母將此事告訴陳毅伯伯。作為圍棋愛好者的陳毅同誌,早就告誡過他:“首先是學好功課,然後才是下圍棋。”

一、追求獨立的困惑

青少年出現“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望東南,忘看西北”,“隻見樹木,未見森林”,“隻思其利,未想其弊”的事情是很多的,也是不足為怪的。

這首先是因為青少年的知識經驗不足,往往根據一方麵的認識、一方麵的因素、一次經驗,形成一種看法,決定一種做法,像這樣好的一次觀看具有國際水平的圍棋比賽的機會,小衛平本可以將此事與老師、家長商量,求得一種較好的解決辦法,但是,由於他認定老師、家長不會同意,又急於達到目的,就采取背著成人的辦法。殊不知,成人是特別需要尊重的。當孩子采取不尊重成人意見的態度去從事某事時,可能導致本可支持的態度變為不支持或堅決反對的態度。

再以離家出走的行為為例,國內外青少年均時有發生,出走的理由:有的認為長大了應自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的認為應掙錢養活自己,自己殺出一條路,讓家長吃驚;有的因為學習不好,怕老師向家長告狀;有的交了異性朋友,想學電影、小說上的,去“私奔”;有的因為家長、老師批評了自己,賭氣出走……

不論出自何種原因,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對離家出走後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未能認真思考,他們對複雜的社會生活缺乏認識,對如何尋找正確的人生道路毫無經驗。這就是認識的片麵性所造成的一種後果。

二、人生觀的困惑

現代中學生是生在互聯網全球化開放的時代,也是經濟生活以及社會觀念發生驟變的特殊曆史時期。過多的、難辨真偽的信息,因為缺乏有效的引導,必然造成認識上的片麵性,產生思想混亂、信仰困惑。

1.缺乏辯證思維能力,不善於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大家在上述材料的介紹中已不難看出,有時青少年並非未占有足夠的材料,隻是不善於從多種角度去分析。例如,由於想殺出一條路,想經濟自立而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可能隻有急於要做出成績,賺到錢的短期打算,並沒有對自己今後幾十年的發展作過計劃與設想;隻想到能賺錢及賺錢後的喜悅,不去想可能蝕本、賠錢,以及補救辦法。又如,聽到揭露政府官員腐敗和社會道德墮落的事例,對社會產生片麵的不正確的看法。

辯證思維能力是隨著知識的積累與大腦的發育而發展的。據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小學階段的學生,具體思維能力能得到較好發展;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形式邏輯思維已得到發展;大約在高中,尤其在高二、高三年級,辯證邏輯思維才有所發展。當然,這對不同的人來說,發展的速度是不同的,但這種發展的順序卻是不可顛倒的。辯證思維能力弱是不成熟,或稱作幼稚的一種表現。

2.自控能力差,易受情感、興趣的控製少年時代的聶衛平是“一心隻鑽名家譜,兩耳不聞棋外音”的“小棋迷”。濃厚的興趣加上客觀上難得的機遇,完全可能使一個少年忘乎所以。類似他這種為了觀看一場比賽,破天荒地逃學的做法,恐怕在不少少年身上都曾經出現過。這當然不是僅指逃學,而是指出自某種興趣,去做當時不應做的事。這是因為,興趣是一種帶有積極情緒的認識傾向,也就是說,興趣本身就具有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