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神經活動,興奮與抑製過程有時還不平衡。一時衝動、一時熱情、一時激憤都可能使認識發生偏差,行為上鑄成錯誤。所以,不加分析的頭腦一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了“哥兒們”,“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之類的愚蠢行為就可能由此產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注意。
當然,事情也有另一麵。青少年認識上的不全麵,並非都產生消極作用。
還記得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吧!當時,唯一說實話“皇帝什麼也沒穿”的人,就是一個孩子。成百上千的成人,看著赤身裸體的皇帝,疑慮重重。他們既不敢相信皇帝什麼都沒穿,又不敢承認自己看到的皇帝,什麼衣服都沒穿。因為這不僅可能冒犯聖上,又可能被視作愚蠢。於是一個個隨聲附和地讚不絕口,誇獎衣服之美麗。這可以說這些成人是很有經驗,很善於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的,但是,他們的的確確輸給了一個幼稚、天真的孩子。
3.多讀書學習,克服片麵思想
這裏借用這個故事,無非要說明青少年貌似不全麵的看法,不一定不代表真實,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由於前麵提到過的弱點,認識上的片麵性也難免出現。
克服這種片麵性的辦法:
(1)加強學習,全麵地占有材料,其中必然包括虛心聽取成人意見。
(2)在這基礎上學會辯證思考,使自己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分析同一個問題。
(3)至於克服自控能力方麵的鍛煉,一般在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時,就能使自己頭腦冷靜下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青少年完全可以做到這些。
2008年8月31日《光明日報》登載了河北師院附中學生舒瀅的一封信《我們隻有一個中國》。信中批評了大人們不負責任、恣意浪費可再生與不可再生的資源,環境汙染,氣候的異常變化,山西煤礦的礦難等。這些青少年聽到這些消息無不焦慮擔心,他們疾呼:如此下去,炎黃子孫必將受到大自然的報複與懲罰。
舒瀅同學寫得多好,信的內容絲毫沒有片麵性的痕跡。這是由於他不僅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又對占有的大量材料進行透徹的分析。他所看到的、想到的問題,成人難道未看到、未想到?報刊登載了他的來信,正說明了像舒瀅同學這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克服認識上的片麵性。他能做到,其他同學也是可以做到的。
青少年成長中的友誼
一、友誼的年齡變化
從小到大,我們曾有過許多朋友。
上小學前,街坊鄰居、幼兒園中能和自己一起玩的小朋友,就是好朋友;上小學後,同班同學中能和自己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完成作業的同學,就是好朋友。這些好朋友不分性別,主要是地理位置接近。男、女孩子可以在一起過家家、打遊戲、跳繩、寫作業。到了小學高年級,情況有了點變化: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完成作業的好朋友,除地理位置接近外,還要是同性,女生找女生,男生找男生。這表明大家已覺察到男女有別。
上了初中,好朋友的條件又有變化,主要條件是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性,如同愛一門課程,都愛某種課餘活動。此時,地理位置的遠近已不影響友誼的建立。初三以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要求在性格、脾氣上的相投,能彼此說點悄悄話的同性。臨近高中畢業的學生,越發顯得成熟,對於友誼的建立,彼此還在思想、品德、理想、價值觀等方麵提出要求。這不是指自己在擇友之前已有明確的標準,而是在相互接觸中,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這種感覺決定著彼此聯係的密度。這就是說,這時的朋友,除了性格、脾氣可能是互補的以外,很多方麵都是一致或相似的。所以,人們常講:“朋友就是你自己。”
二、少年的友誼
人不能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人是孤獨的。作為合群動物的人,不僅要吃飯,穿衣,還要互相交往。從人類種族發展史上看,人與其他猛禽猛獸相比,有許多弱點:沒有尖爪利齒,也非力大無比。人能生存下來並獲得發展,一靠智慧,二靠群體合作。要合作就要溝通,就要交往,要彼此理解各自的需要與目標。在生產不發達的時代,戰勝自然、求得生存需要朋友的幫助;在文明社會,求得生存、獲取發展,更離不開朋友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