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童年向成人過渡的青少年時期,尤其需要朋友。這是因為他們既想擺脫成人的束縛,爭取獨立,卻又尚不完全具備自立的條件。童年時代,自己的高興事、委屈事,一到家就會喋喋不休地告訴父母,其中多數時候是為了使家長分享自己的快樂,得到誇獎或求援於家長,以求得家長的撫慰,消除心靈上的不平衡。
告別童年後的青少年,自認為已長大,不願像孩子那樣事事處處依賴成人。隨著知識麵、交往麵的擴大,隨著對複雜的社會生活略有所知,隨著性意識的萌發,不同於童年時代的那種心理矛盾時有發生。於是,親密同學、知心朋友就成為自己陳述觀點、討論問題、傾吐內心活動的主要對象。沒有陳述、傾訴的對象,即沒有朋友的青少年,很容易產生孤僻、乖戾、抑鬱、膽怯、多疑、情感不穩定等心理疾病。
什麼是友誼?友誼是朋友之間的情誼。它有3個條件:
(1)彼此無利害觀念,能無私地給予而不期望回報;
(2)彼此尊重,尊重對方的信仰、個性、習慣;
(3)彼此傾訴內心活動。
友誼可以在同齡人、同性之中建立,也可以在隔代人、異性之間建立。
青少年的友誼具有純潔、熱情的特征。
青少年之間建立友誼的全部理由大概就是合得來。他們彼此並不對對方父母的職業、經濟收入、居住條件、健康狀況、臉型身材等加以考慮。好朋友之間真誠相待,共享幸福快樂,互相排憂解難。相聚時感覺到愉悅、滿足;離別時體驗到失落、惆悵。朋友生病缺課,幫助補課、抄筆記;朋友沒有帶飯,兩人合吃一份;有好電影立即想到請好朋友同去;有了心事,不告訴老師、家長、卻悄悄告訴了朋友,請他幫助分析解決。青少年時期建立的純潔的、真誠的友誼,甚至可以保持終身。
三、學習偉大的友誼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一個世紀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成為青少年的榜樣。馬克思寫《資本論》時,窮得連稿紙都沒錢買,小兒子也因沒錢醫治而死去。恩格斯為了不使馬克思因生活問題而分散研究經濟理論的精力,整整20年,一直忍受著令他厭惡的商人生活的痛苦。可以說,他為了馬克思事業成就,獻出了著書立說的寶貴時間,獻出了他的聰穎過人的天資。馬克思為此曾對恩格斯說:“沒有你,我永遠不能完成這部著作。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夢魘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麵,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
有一次,當敵人在談到“馬克思—恩格斯”這個稱呼時使用單數詞時,馬克思高興極了。這說明他們是一體的,他們的友誼的確是純潔、熱情、真誠、坦率的典範。
四、樹立正確的友誼觀
有的青少年想,自己與好朋友之間也是互相無私幫助,彼此不隱瞞真情,這是不是友誼呢?
某校,一天,班主任很嚴肅地在班裏宣布一條消息:王海因觸犯刑律被公安部門拘留了。同學們詫異:他是一個守紀律、重友情的同學,怎麼會犯法?
原來,王海和同學關係一直都很好。一次,小學時代的兩個老同學找他,說他們搞到一支槍,想在他家裏放幾天。王海知道藏槍非同小可,但又想到好朋友有困難,自己怎能不幫?!就這樣,他成了窩藏槍支犯。
這類蠢事在其他青少年身上也可能出現。例如,好朋友貪玩曠課、考試作弊,甚至偷了他人錢物,既不嚴肅批評幫助,又不揭發、報告,甚至還幫助他掩蓋錯誤。他們認為批評、揭發會傷害感情,是出賣朋友。這其實不是朋友之間的友誼,而是哥兒們義氣。
這說明,朋友之間的親密應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有利於彼此的健康成長,有利於社會的集體事業。凡是違背這個原則的“親密”、“互助”,就是哥兒們義氣、姐兒們和氣。青少年由於認識水平還比較低下,或者缺乏理智、感情用事,往往不能區別正確與錯誤,不能以理智控製情感。
另外,青少年的友誼還有待於時間的考驗。有的青少年朋友,要好時吃喝不分,同來同往,甚至住在一起,可是,一有點非原則的小衝突,就反目成仇敵,彼此互不搭理。堅持了多年的親密友誼,就這樣毀於一旦,毀於一件非原則小事的分歧上,無疑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