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心理成長篇(5)(3 / 3)

3.想獨立,不會獨立

中學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依賴成人,卻不會獨立。獨立,首先是經濟獨立,他們抱怨道:“我想利用假期參加勞動掙點錢,哪裏找得到。國外學生可以在飯館端盤子、刷盤子,大學生可以當家庭教師,我們沒這機會。”其次是生活獨立,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不因“雜事”而分心,父母把家務全都包攬了。父母真累,可是沒有他們,不少學生真的隻能幹啃方便麵,穿髒襪子了。第三是工作獨立,為了學習,現代中學生不願當幹部,當幹部要受累,收費時,可能還要挨罵。即使少數人當了幹部,也是老師叫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老師,多數幹部還不會獨立開展工作,就別說從未當過幹部的學生。

4.想參與社會活動,拿不出有水平的意見

聽到成人的一些議論,看到報刊上的某些報導,不少中學生都很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但往往是隨便說說還行,一旦要拿出有根有據,有觀點有事實的意見,像舒瀅同學寫出《我們隻有一個中國》這樣有觀點有材料的文章談何容易,這樣的學生在中學生中真是鳳毛麟角。

5.想表現自我,缺乏表現能力

看到獲科技發明獎、體育運動優秀獎的成功者,以及高考狀元、征文秀才、年輕的企業家、開拓者十分羨慕,很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麵也能拿出類似成績,但是,從頭想到腳,竟找不到一處特長,既不甘願做一個平庸的人,又苦於沒有表現自我的才華的機會。

6.對新事物有興趣又不會辨別

中學生反對保守,不墨守成規。上街一走,同學們在一起一交流信息,很快能發現社會上出現的新事物,對此饒有興趣,想探索,想趨近,想嚐試。台球桌擺在街上了,電子遊戲室開張了,營業性舞廳營業了,圖書館接待讀者了……隻要自己過去沒有接觸過的,都想了解、參與,卻辨別不出健康與否,正當與否,想嚐試又擔心就此不能自拔。

7.想廣交友,又感社會複雜

愛交往也是青少年的一種特點,通過廣交友,可以獲得大量信息,困難時可以得到八方支援。但對從報刊、廣播中聽到的各種欺騙行為很感不安。人家大學生、研究生都還被騙被拐賣,我們中學生更是難辨真假,難識善惡了。

8.想自己選擇生活道路,卻隻能讓生活選擇自己

“我的理想”的作文,從小學到中學,已寫過無數次,盡管具體的職業理想一變再變卻總想當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成為開拓者、千裏馬。但是,命運可能會捉弄自己,中考、高考一錘定音,一舉定終身。大概多數中學生還隻能由生活來選擇自己。這些心理矛盾,常常困擾著中學生,表現為時而熱情高漲,時而情緒低落;時而興高采烈,時而垂頭喪氣;時而信心百倍,時而心灰意冷。

這些心理矛盾實質上是中學生為了未來,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大趨勢,要發展,要前進,要實現自身現代化,卻又缺乏知識、經驗,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二、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

知識從學習中來,經驗從實踐中來,自信從成功中來。為此,若要實現自身價值,以下4個方麵應引起中學生的注意:

1.以學為主,兼學別樣

在認真學好各門基礎課程的同時,廣泛吸收社會信息,學會觀察社會。

縱觀曆史,橫比世界,把自己置身於社會的廣角鏡頭中,準確地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坐標點,使自己在認識與思考問題時,有一個可靠的參考係。廣泛吸收社會信息的基本功是在學校教育中,由教師傳授與訓練的。為此,學好各門基礎課程是廣泛吸收社會信息的必要前提。然而,一個囿於課堂書本知識的人,是難以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

2.學會獨立思考

對傳統觀念及各種新觀念,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加否定,認真通過思考,辨別其積極與消極,合理與不合理,可行與不可行的成分。學會分析自己,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優勢與劣勢,從社會需要與自己的特長出發,選擇發展方向。這種獨立思考的前提有兩條:謙虛與自信。

3.珍惜時間

隨著世界日益高速化,生活中的時間觀念也高速化起來。時間的價值越來越昂貴,現在流行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這裏的“金錢”是“財富”的代名詞。在今天,一切慢慢來,缺乏時間觀念的人是難以適應飛速前進的現代生活的。為此,我們必須使自己具有惜時、守時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