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力的自我培養
教師不能向學生傳授能力,他們傳授的是知識與技能。能力隻能在自己親自參加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形成、發展。為此,若想使自己具有獨立的生活能力,那麼,凡是可以自己動手完成的自我服務及家務勞動,請自己動手;若想使自己具有組織管理能力,那麼,爭取當個小幹部,哪怕是一個小組長、一個科代表,在為同學們服務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才幹;若想使自己具有交往的能力,那麼,請勇敢地在班會、團支部會、校會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與同學們探討大家所關心的課題……
總之,一個有抱負的中學生,一個想實現自我價值的現代青年,應著力於自我培養,而不去消極等待。明天是屬於實現了自我的年輕一代的!
重視青少年個性的培養和發展
一、中學生的困惑
《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近年來曾經為中學生開辟過一些專欄,選登了中學生們的不少文章,還舉辦過一些有意義的專題征文活動。同學們在文中談到個人的理想、抱負,對社會、家庭、學校存在問題的意見,以及個人在成長中遇到的許許多多歡樂與苦惱的事情等。讀來雖不免帶著些稚氣,但其心皎皎,其意切切,其情真真,甚是動人。這使我們感到,我們的許多教育方式,違反了同學們的心理特點,傷害了同學的情感,壓抑了他們的個性,總是迫使他們按照成人劃定的道道走,否定了他們的“自我”。從而使他們的個性萎縮、退化,不能創造條件,使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得到充分發展,顯露各自的才華。當然,這就勢必影響多層次、多維度出人才。聽聽一些中學生對他們心中苦惱的訴說,很值得我們深思。下麵是兩位中學生的對話:
甲:現在中學生中出現了一股厭學的浪潮,社會上有些人,甚至有些棄學的少年兒童,讀書不多,掙錢不少,這對社會和在校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波。難道讀書真的無用嗎?
乙:是的。現在人們不是常說:大學畢業就失業,競爭激烈,找工作難,找好的工作更難……於是,對前途的困惑很強烈。
甲:我總感到,這是市場化的必然現象。人才也需要競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們應該有所作為,為社會貢獻點什麼,才不虛此一生。
乙:很對。我們應該抓緊時機,充實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發展自我。可是,我又總感到我們的命運沒有操在自己手裏,一切在受別人的安排:學習、活動、讀書、愛好,甚至連業餘時間都被編排得滿滿的。我們就像個木偶,沒有自己的個性,每天兩點一線,一舉一動都受別人操縱。沒有自己的眼睛,沒有自己的思維,沒有自己的想象,沒有自己的交往,甚至沒有自己支配行動的自由。這樣,我們又怎樣去自立,去開拓,去獨立思考去創造呢!我要讀書,但我更要獨思和個性。而在我們學校,仿佛隻有俯首帖耳、埋頭背書者,才是好學生,否則,就會受到批評或歧視。對這種學生生活,我越來越厭煩,在我這個想學的學生身上,也開始聞到了“厭學”的氣味!
甲:深有同感。我為我們的明天和國家的未來擔憂。現在的教育不是麵對全員,為多出人才、出各種人才服務,好像是在為“最佳”出路培養人。某些老師和家長寄希望於孩子的,是高考分數,考上名牌大學,他們就大功告成,責任盡到,心安理得了。而我們個性的發展,才能的開發,作為的有無,品德的好壞等,仿佛是無關緊要的。
乙:言之有理。我認為這樣培養我們是本末倒置了。師長們天天在號召我們成長,成為有開拓性、創造性的人。可是,實際上卻把我們捆得死死的,不給我們發展個性的機會,總讓我們按照他們的設想走,這樣,隻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千古一路,千人一麵,越學路越窄,越走個性越受到壓抑,情緒越低落。
甲:說到這兒,我真想大聲疾呼:還我個性。請社會、學校、家長理解我們,讓我們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雙腳走路,做自己命運的船長吧!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看到這兩位中學生的對話有何感受,引起了你們什麼思考?對於他們要求解放個性的呼籲,我們深表同情。這個呼籲值得引起全社會,特別是教育部門和家長們的深思。不要磨掉青少年個性的棱角,使他們成為唯唯諾諾的人。
二、重視個性的發展
什麼是個性呢?心理學認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穩定的、獨特的、整體的精神麵貌。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是非常複雜的,它既包括一切人所共有的心理特點,如每個人都有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意誌活動,都有自己的民族感情、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也包括每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特點,如有人視覺感受性高,有人聽覺感受性高;有人形象記憶好,有人抽象記憶好;有人思維深刻靈活,有人思維膚淺呆板;有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有人情感內向,離群索居;有人堅強果斷,有人優柔寡斷;有人興趣廣泛,有人興趣狹窄;有人謙虛謹慎,有人驕傲自滿;有人勤勞,有人懶惰;有人誌存高遠,有人胸無大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