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心理健康篇(1)(2 / 3)

1.遺傳因素

遺傳是指直係父母以基因和染色體的形式,在妊娠時將其全部轉移給子代。子女從父母那裏獲得23對即46個染色體,每對都有一個來自母親,另一個來自父親。每個染色體都有1000~2000個基因,而它們都具有轉移遺傳特性。

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症,是由性染色體引起的,如一般男性是從母親那裏獲得X染色體,從父親那裏獲得Y染色體(若從父親那裏獲得X染色體便為女性,即XX)。但若攜帶過多的女性染色體,男性即由正常的XY型變為XXY、或XXXY甚至XXXXY的形式,於是這種人雖有正常的陰莖,但睾丸很小,且擁有不少女性特征,如乳房發達、女性臉麵和聲音、無體毛。這樣的男子不能生育,情緒低落,表現出神經症的症狀和反社會行為。

另外,22對(除第23對性染色體)染色體中的任何一對若有多餘的染色體,就是先無愚型的病因。這種人有嚴重的智力障礙,且有類似先天愚型的斜眼、平臉等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和癲癇等,遺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對其他異常心理來說,遺傳的作用就不可妄斷了。

2.生物因素

遺傳引起的一般是素質性因素,而生物因素既包括素質性因素,也包括誘發性因素。

(1)素質性因素又包括結構因素和生理因素。①結構因素:如身高、體重、比例和外表特征等,如果嚴重偏離常態都可能對心理的正常與否產生重大影響。②生理因素:如內分泌的活性過強或不足,自主反應性的過量或缺乏,體質缺陷等,都可能引起變態行為。

(2)誘發性因素是指對身體有害的毒物和生物學剝奪。前者如記憶喪失、智力缺乏等,都可能是中毒性神經病的症狀;後者如營養不良、缺氧、睡眠不足等,都可能產生性功能障礙或引起大腦結構的變化。

3.心理因素

從心理方麵探討異常心理的發生是很重要的,然而它很難與社會因素分開來討論。心理活動的內容、方式都直接或間接地受製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我們探討心理因素時,隻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尋求一種形式上的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選擇目標或決定方向,常常須思之再三,這便有了心理內部的動機衝突;為應付外界事件,人們常采用某種較固定的行為方式,這也便養成了種種習慣的防衛反應。人的心理於是受到許多影響,在為求得適應的過程中出現不少不適應的異常行為。

動機衝突是指在個體有目的的活動中,因目標的多樣性而出現相互排斥的動機,也叫心理衝突。由於動機衝突,常常使人的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滿足,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亦即產生了挫折。所以動機的衝突被心理學家視為挫折情境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隨挫折的是人的緊張情緒和焦慮反應,這便給異常心理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生活之中,許多事情是不可一錘定音的,或為全麵考慮、或為結果著想、或為自己利益、或顧忌他人看法等,常會使人左右為難或舉棋不定。這便是動機衝突,其常見的形式主要有3種:

(1)雙趨衝突:即當人們麵臨兩個同樣誘人的目的時,迫於情勢,隻得舍去一個才可得到另一個。這時內心衝突便開始了,而且一當決定選擇此目標,又會感到彼目標更好;而真正選擇了彼目標,又會覺得此目標更有利。總之,隻要有所傾斜,動機衝突便加劇。最終,無論是選此抑或是擇彼,都可能後悔當初的決定。是去某行政部門做一個位高薪少升的角色,還是去某公司坐一個薪高位不穩的位子?是選張伴我終身,還是要擇李作終身伴侶?是出外去看優秀的文藝演出,還是在家收看精彩的球賽轉播?“魚與熊掌”同時出現,隻能導致“不可兼得”之結局。

(2)回避衝突:即當人們麵臨兩個都不令人喜歡或具有威脅性的目的時,迫於情勢,隻得選擇其一,才可避免另一個。回避衝突的演化過程和結果與雙趨衝突一樣,總難免有“悔不當初”的感慨。如無意觸犯交通規則,交警給你兩種處罰,可任你選擇:罰款100元或站交通崗2天。若選擇罰款,錢剛出手便後悔:“兩天也難賺100元,應該選擇站崗。這一下去了1/4的工資。”若真選擇站崗,又後悔:“如今錢不值錢,區區100元算什麼?這風吹雨打,兩天難過,何苦哉!”這“騎虎之勢”,令人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