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心理健康篇(2)(1 / 3)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機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2)下意識性。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是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3)隱秘性。

也有一種人,因自私行為而引起公憤,但已養成習慣,為了逃避輿論譴責和社會懲罰,便常常口唱高調,故作姿態,或者偷偷摸摸地占別人的便宜,在謊言和假象之中,隱藏其內心自私的本性。例如明明是多吃多占,卻說是工作需要;明明是損人利己,卻說是替他人著想。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之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隱秘性。

3.自私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私行為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我國是個人口眾多,自然與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包括耕地、山林、淡水、物產、消費物資等;社會資源包括財富、權力、信息與社會關係等)十分有限的國家。社會中任何個體或群體、集團都需要一定的資源,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有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

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另外,病態文化的沉積和社會控製不嚴,也是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另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

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4.自私的表現與危害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很強的滲透性。我們認為除了社會上少數品德高尚的仁人誌士外,大多數社會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私心雜念。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不講公德。

公德是指廣大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可是有些人卻漠然視之:如隨地吐痰、亂扔瓜皮紙屑、亂穿馬路;你這裏剛坐下學習,他那裏把音響開得震天響;有的居民樓,每家每戶收拾得幹幹淨淨,但走廊過道上垃圾成堆等。將自個人的東西看得緊,公家的財產隨意浪費,這也是不講公德。

(2)嫉妒他人。

自私的人嫉妒心強,心目中隻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納別人。如果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容貌、身材、年齡方麵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多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嫉妒心有時會使人陷入瘋狂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傷害別人、毀容等違法行為。

(3)感情自私。

在戀愛婚姻家庭中常有感情自私的現象。有些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欲,在戀愛中玩愛情遊戲,玩弄異性,用甜言蜜語欺騙青年男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所好,插足他人家庭,不惜充當第三者;有些人因職務升遷或成為款爺後,就拋下結發妻兒,另覓新歡;有些人在配偶身染重疾、處境艱難時,竟提出離婚要求;還有些人隱瞞個人隱私或自身缺陷,用欺騙手段獲取愛情,結果導致婚姻的悲劇等。

(4)技術壟斷與剽竊。

過去社會上有些手藝人、大師傅學有專長,身懷絕活,但從不肯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有的人“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有的人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結果使我國許多優秀民間傳統手藝銷聲匿跡。現在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有些技術人員將本企業的某些專利技術竊取給其他企業,以換取個人的好處;有的假冒著名商標;有的盜用版權,以謀私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