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心理健康篇(2)(2 / 3)

(5)以錢謀私。

社會上有些人為了拉關係、走後門,不惜用金錢、禮品去賄賂有權之人,用孔方兄打開謀私的門戶。過去曾流行這樣一句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現在仍有一些人用金錢去興名買利,甚至用金錢操縱地方人大換屆選舉,這對社會風氣危害極大。

(6)以權謀私。

這主要表現在某些掌握管理權、經營權、行政權的人身上。他們以權謀私,以至黨風、政風、行業之風不正。少數人在權力金字招牌之下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用權力下賭注,做交易,販賣肮髒和腐臭的東西。

以上介紹了自私行為的幾種表現。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經社會心理的傳播,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5.自私的心理調適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可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的心理調適有如下方法:

(1)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模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回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二、貪婪心理

1.貪婪的涵義與特點

“貪”的本義指愛財,“婪”的本義指愛食,“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越滿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麼都想要,而且想無本萬利、無視等價交換,鯨吞社會與他人財產,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貪冒”、“貪鄙”、“貪墨”來形容那些貪圖錢財,欲望過分的行為,認為是“不潔”、“不幹淨”、“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貪官汙吏”、“碩鼠”、“蛀蟲”來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可見貪婪是不得人心的。

貪婪心理有以下特點:

(1)無滿足性。

貪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俄國作家普希金在其作品《漁夫與金魚》中就描寫了一個十分貪婪的老太婆,和這個老太婆一樣,有貪婪病態心理的人,在對待金錢、權力、女色、美食、財產等方麵永遠是貪得無厭的。如廣州民航局售票員易芳利用職務之便,偽造機票,貪汙公款幾萬元,她嚐到甜頭後變本加厲,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偽造3.73萬餘張機票,貪汙人民幣313萬餘元,等於一架“波音737”飛機在天空中白白地飛行一年。

(2)公開性。

凡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古代有一則寓言叫“齊人盜金”,說的是古代齊國有一個十分貪婪的人。一天他走過集市,看見攤子上擺著待出售的黃金,於是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徒見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有貪婪心理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的約束和輿論的譴責,瘋狂地貪汙,無恥地索要,用種種借口挪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私用。例如某縣一個經濟效益較好的小廠,職工們拚死拚活幹一年,好不容易盈利30萬元,可廠長卻將這筆錢買了一輛“藍鳥”自己乘坐,並到處吹噓說:“別看廠子小,咱也有藍鳥。”可職工們卻憤怒地罵道:“職工拚命幹,掙了30萬。買個烏龜殼,坐個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