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心理健康篇(3)(1 / 3)

貪婪是一種過分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1)不擇手段的財欲。

主要表現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錢財。有人搞賭博撈錢,沉溺其中,難以自拔,贏的要百贏,小輸的想保本,大輸的想翻本,周而複始,惡性循環,結果是賭了輸,輸了貪,越賭越輸。越輸越貪,越貪心越黑,越賭膽越大,一發不可收拾。有人偷盜自行車等,皆是為了一個“錢”字,不惜一切手段。

(2)難以滿足的貪欲。

這裏指的不是貪食症,而是利用公款或他人之款去吃喝。現在用公款白吃似乎已成為聯絡感情、展示“公關”、進行業務的一種“熱門”手段。請客吃飯規格不能太低,眼下一桌“公務”酒席至少要兩千元。有少數公務人員借檢查工作之名,到一些企業白吃白喝,索要禮品;社會上有些閑散人員乘別人舉辦婚宴,混入賓客之中白吃一頓。這些都是吃喝方麵的貪婪現象。

(3)難以填補的權力欲。

社會上有些人為了出人頭地,拚命地往上爬,或憑借裙帶關係伸手要官,或誣陷他人以表現自己。這難以填補的權力欲,實質是貪婪心理在作祟。

(4)欺世盜名的名欲。

有些人升不了官,便想在世上出名,於是就自封為世界著名的“氣功”大師、獨立醫治百病的“名老中醫”、有著作麵世的“教授”、“赴京獻寶”的名人後代等。他們中許多人實際上沒有多少文化,僅憑一張巧嘴,一疊耀眼的名片,欺騙了無數善良的人們。他們的騙術並不高明,但能迎合一些人的虛榮心與某種迫切的需求心理(如治病、練功、求寶),這部分上當者的深信不疑,渲染與擴大了行騙者的社會影響,虛名的泡沫越鼓越大,直至破裂那天為止。

以上僅僅列舉了4個方麵的貪婪行為,這一小撮貪婪之人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4.貪婪的心理調適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奉勸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將一些自警格言裱成堂幅,懸掛室內,朝夕自警。

(2)二十問法。

這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

(3)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三、吝嗇心理

1.吝嗇的涵義及其特點

吝嗇,稱小氣,“一毛不拔”。吝嗇與吝惜不同,吝惜指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它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好行為。珍惜財物,不鋪張浪費,是一種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長沙辦學,非常勤儉,常常將別人丟棄的半截粉筆拿來寫字。而吝嗇則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吝嗇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行為。

吝嗇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1)自私性。

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例如果戈理筆下的守財奴潑留希金,就是個既貪婪又吝嗇、形似乞丐實為富豪的怪物,他拚命地搜刮財富,寧可放在倉庫裏讓它黴爛,也不願救濟農夫,甚至他的親人。請看這段描寫:“奶油麵包和睡衣,他感激地收下了,對於女兒,卻沒有一點回送的物事,亞曆山特拉·斯台班諾夫娜就隻好這麼空空地回家。”

(2)冷漠性。

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例如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老頭就是一個金錢執著狂,為了錢他可以把妻子折磨死,欺騙親生女兒,剝奪她的財產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