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封閉性。
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2.吝嗇心理的成因分析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
從外界因素來看:
(1)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是不均衡的。
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關係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你也許就不那麼有錢了。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非常關注既得利益而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
(2)社會存在欺詐行為。
這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之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3)社會價值觀念的導向。
社會價值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雷鋒精神處處可見,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麼,社會的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4)社會隔絕的影響。
現代民居的設計以獨立的二居室、三居室為主,鄰裏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滋生了人的吝嗇、冷漠之心。
從主觀方麵看:
(1)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
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3類:①由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引起的現實焦慮;②由害怕控製不住本能衝動而引起的神經質焦慮;③由害怕自己違背社會規範而引起的道德焦慮。焦慮令人不快和緊張,要設法降低或克服它,個人所做的一切行為就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各種焦慮。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2)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
心理學家霍妮認為,人格的發展取決於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有兩種典型情況:
①兒童從父母那裏得到真正的慈愛與溫暖,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
②父母對兒童漠不關心、厭惡甚至憎恨,兒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
在前一種情況下兒童正常發展,而後一種情況則會引起神經症。霍妮把父母破壞兒童安全感的行為稱為“基本邪惡”。
如:對兒童冷淡,拒絕兒童,敵視兒童。對子女的偏心,不公正的懲罰,嘲笑,羞辱,行為怪異,不守信用,不許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種或多種行為對待兒童,那麼兒童將對父母產生基本敵意,這種敵對態度最終又將折射到周圍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
可以這樣認為,吝嗇之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3)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
吝嗇之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3.吝嗇行為的表現與危害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潑留希金那樣典型的吝嗇鬼、守財奴在當今已很少見,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當今吝嗇行為有如下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
如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區,人們就越吝嗇、越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在邊遠的山區村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卻樂意幫助鄉鄰。有人認為大城市的居民來自東西南北,已沒有鄉下人固有的那種鄉裏鄉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費值,使一些人對周圍的人與事變得非常小心謹慎,他們從不輕易向人許諾與施舍。在美國已出現AA製,也許是經濟平等,保持獨立的一種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嗇、冷淡、自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