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贍養老人。
“老有所養,老有善終”,“孝順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可是現在有些做兒女的,相互推諉、不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這多見於農村多子女家庭。例如四川一位八旬老人,養育5個兒女,可是兒女在父親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個也不願贍養,致使老人沿街乞討,露宿街頭。老漢的子女個個怕吃虧,完全忘記了自己應負的責任,其中長子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長子吝嗇小氣必然影響其餘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養父子關係中,也存在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有些父母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從別處抱養一個孩子,待其長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就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將老人遺棄。
(3)遺棄女嬰。
中國社會曆來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生兒弄璋,育女弄瓦”。於是乎有些人就隻想生一個兒子,有的產前做B超,不是兒子就做“人流”;有的生下女嬰後,就將她遺棄在路旁,好再生育兒子;有的把兒子視作寶貝,把女兒當做累贅。這實質上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心理。
(4)重衣食不重教化。
現在有些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關照得無微不至,高級食品、衣服玩具,不管價錢有多高,都舍得去買,唯獨不願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這反映了一些人素質的低下,也屬一種社會病態行為。
(5)不關心周圍的事物。
有些人遇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捐款、讓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別人有難,他不幫;遇到歹徒他不上。這種吝嗇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極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人類美好的屬性。吝嗇之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
其次,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試想,被子女拋棄的老人,被父母遺棄的女娃,他們將會麵對什麼生活?一個被父母重養輕教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又是多麼的空虛?一個麵臨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隻是白眼,他的心裏有多痛苦?作為人,實在不該有吝嗇之心。
4.吝嗇心理的自我調整
既然吝嗇的危害如此之大,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作以下自我嚐試:
(1)領悟法。
即從精神之中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獨生子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否則,天理難容。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2)皈依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之人,菩薩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將有子嗣,經營者將帶來永昌,百姓人家將無病無災等。我國港澳台地區、東亞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誠的教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四、自我封閉心理
1.自我封閉心理的涵義及其特點
“封閉”本義指嚴密蓋住。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什麼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具有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心理具有如下特點:
(1)普遍性。
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同時,在不同的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過去有所謂“清士”、“遺民”,當今有孤獨無友之人。
(2)非溝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