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心理健康篇(4)(2 / 3)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因此應盡快調整自我封閉的心態。

4.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適

(1)樂於接受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麵對許多挫折,有些人習慣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總是自怨自艾。他們十分關注別人的評價,遇事忐忑不安。我們應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曾經一個長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別人譏笑而不欲見人,後來他努力發現自己的優點,如聰明、成績好等。優點發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後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圈子。

(2)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

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且還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

隻有開放自我、表現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享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而不再感到孤獨與寂寞。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誰敢於開放,誰敢於表現,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要改變封閉狀態。

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閉”的消極體驗中,就會閉目塞聽、思維狹窄、阻礙自己去積極行動。故有的心理學家將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態稱為“自我監禁”。

(3)精神轉移法。

即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例如有一位異臭恐懼症的女孩子,身上本無異味,但總是心懷疑慮,認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隻要精神一緊張,自己就能“聞到”臭味,由此害怕見人,但精神放鬆或轉移注意力,這臭味便消失了。這種情況可用精神轉移法緩解,例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4)係統脫敏法。

自我封閉者要正視現實,要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了解外人。這樣不斷摸索經驗,可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難度動作。如:寫信?e807打電話?e807上街?e807外出見朋友?e807參加集會?e807邀朋友來家做客?e807在電台為朋友點歌?e807在報刊上發表文章?e807在公開場合講演?e807擔任某一群體負責人。

五、空虛心理及其自我調適

1.空虛心理的涵義與特點

《辭海》釋“空”為虛也,指中無所有;“虛”,空也,與“實”相對。空虛心理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沒有信仰、沒有寄托、百無聊賴,或沉溺於牌九,或酗酒吸毒,或賣淫偷盜,或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同行屍走肉。

論其特點。首先,精神空虛是一種社會病,它的存在極為普遍,當社會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某些人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時,就極易出現這種病態心理。

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成為機器的附庸,人與人的關係異化為雇傭關係、金錢關係,人的價值被利潤、買賣所代替,人們之間存在隻是一種物質交易關係。許多人因此生活在一種壓抑、緊張的環境之中。每個人都麵臨著失業的威脅,今日不知明日事,許多人隻好得過且過,用吸毒、放縱等方式來麻痹自己。

如今商品經濟給市場經濟帶來了活力,但它所具備的功利性與競爭性,又使得某些人為名利、競爭所累,這些人便成了金錢的奴仆。“笑貧不笑娼”,隻要有錢,什麼都肯幹,什麼人格、國格、理想、貞操通通置於腦後。有些人片麵追求物質享受,吃、穿、住、行都講究豪華氣派,但他們內心卻十分空虛。拿某個體戶的話來說:“我們窮得隻剩下錢。”

其次,精神空虛的危害性非常大。毛澤東同誌曾說,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有誌氣、才能迎接一切挑戰,有為於世界。然而精神空虛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會責任感。如果社會上這類人多了,“國乏強兵邦無壯丁”,我國的經濟發展豈不是一句空話?就連他們的家庭及個人生活都會無法正常維持下去。社會上遊手好閑之輩、酗酒嗜毒之徒充斥於大街小巷,給社會治安帶來極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