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心理健康篇(4)(3 / 3)

精神空虛有礙於社會發展,也有害於人類發展,必須慎而待之。

2.空虛心理產生的原因

可以從社會與自我兩個方麵來討論。

(1)精神支柱的消失。

精神支柱是一種信仰,是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所公認的價值體係和人生榜樣。例如一些偉人及其思想論說的一種理想社會的模式;一些自幼在學校、家庭所接受的道德倫理,諸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信念。精神支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激發人不斷進取,但是社會常常為一些捉摸不定的、難以適應的形態所取代。多元化的價值觀往往取代了單一的、固定的價值體係。在這種情形下,原來的社會精神支柱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2)個人價值的抹殺。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有賴於群體意識和社會價值,但是社會價值和群體意識又是構建在個人價值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個人的自尊、自愛、自信,就不會有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作貢獻的能力。如果社會不考慮個人價值的存在,或者過多地抹殺個人存在的價值,人就會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青少年若受到過於嚴厲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長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贍養,都會導致空虛心理的產生。

(3)社會交往的畸變。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需要交流溝通與友誼,但交往有平等的原則,地位相等、誌趣相同者才會有真正的友誼。在社會變遷中,有些人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一躍而起。地位的變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間出現了鴻溝,原來無話不談的局麵已不複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有錢的人常常是孤獨的”,因為經濟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識往往特別強,並極易將這種意識滲透到與別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難以與他人建立和維持種種非功利性的比較平等真誠的友誼。他們常常懷疑別人與他們交往的動機不純,是為了錢而來交朋友。

有一位25歲的男青年很有錢,但個人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雖然周圍不乏出色的女孩追求他,但他老是為她們是愛他的錢還是愛他這個人而思慮不已。此外,有錢人在外界常常是一副強者的形象,他們不願讓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難處,因而羞於啟齒向人訴苦,隻能把煩惱埋在心時,從而加重了所固有的孤獨、空虛感。

從個人角度來說,空虛心理源於以下方麵:

(1)自我貶低、缺乏自信。

個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從小得不到溫暖與關懷,猶如“瓦上霜,路邊草”,自覺低賤,自暴自棄,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會上的流浪兒、閑雜人員多半屬此類。

(2)錯誤的認知。

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知,以偏概全將社會看得一無是處,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隻講個人利益,不盡社會義務。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講究個人得失,一旦個人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萬念俱灰”。這種情形在青少年與一些成人中間較為普遍。

(3)無法滿足的精神需求。

人有許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質需求、社會需求與精神需求幾方麵。一般而言,生理需求與物質需求滿足較易,後兩種滿足較難。在現代商品社會裏,人們都在努力創造與積攢財富,但是財富與財富帶來的快樂並非成正比。

當財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後,一些人對金錢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新鮮感、快樂感和滿足感,甚至會產生麻木乃至厭倦。而當生活沒有了往日奮鬥追求的動力,人生也就喪失了目的與意義的確定,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百無聊賴中度日,或者設法尋求一些更新更強的刺激。一些豪賭、縱欲的個體戶就屬此類情況。

3.空虛心理的表現及其危害

精神空虛有如下表現:

(1)喪誌綜合征。

即缺乏自己的決定或根據自己作出的決定去行動的能力,這種病態行為的根源在於精神空虛、情緒緊張、意誌薄弱,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易受暗示及環境的擺布,並有酗酒、嗜煙、聚賭等不良行為。例如一些犯罪團夥及迷信團夥的成員之所以受團夥頭目的操縱、擺布,就是因為空虛喪誌,不能自控。

(2)否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