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青年中較為常見。心理學家湯姆利爾茨認為,兒童向青年期轉化,便帶來了青年人對過去、對外界關心的逐漸減弱,而將注意力逐漸轉向自己的內部世界。這時向內部世界的轉移是由青年內在的性本能萌動所致,青年在這個時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謂青年的反抗、蠻橫、怠慢、見異思遷、冷淡等心理表現,他們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湯氏將青春期稱為“否定期”。這一時期的青年人,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被稱為“孤獨的、騷動的青春一族”,行為上自然是“虛無主義”。
(3)富貴病。
多見於社會的“款爺”和“富豪”。由於他們的身份與地位較為顯赫,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煩惱。例如對生活的厭倦,對孤獨的感慨,對財富與生命安全的憂慮等。為了解除這些煩惱,有些人不是將財產投入再生產,而是在享樂中尋找刺激,在刺激中尋找歡樂,這也是一種空虛行為。
(4)“混日子”。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態行為,所謂“混”就是隨大流,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實際上就是無遠大理想,把社會責任推諉給別人,自己則老等“天上掉下餡餅”,坐享其成,“混混兒”心理自然也是空虛的。
由於精神空虛,一損國家,二害集體,三害自己,必須見其危害,通過社會努力與自我調適加以克服。
4.空虛心理的自我調適
根據空虛心理產生的原因,隻要個人主觀努力,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精神空虛是可以克服的。
(1)對社會存在抱有一種較為現實的認識。
社會是由許多組織、群體、個體組成的,社會的跨地球性、跨時空性,決定了它存在著許多亞文化。主體文化與亞文化構成了社會形態的多元化、複雜化。換言之,社會既有積極的方麵,也有消極的方麵。這就要看主流、看社會發展的方向,絕不能以偏概全,隻看到社會的消極麵,從而不求上進、萎靡不振,而應通過學習,提高思想覺悟,接受現實,正視現實,改造現實。
(2)磨練意誌,提高戰勝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運和行為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理想與抱負,正確對待失誤與挫折,在逆境中鍛煉成長。順境中的人們也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不能隻停留在經濟追求與享樂上。
(3)多讀名人傳記。
以名人的奮鬥史作為人生的楷模,正確認識自我,不時反思自我,記錄自我的人生軌跡與心理變化軌跡。從中感悟人生的奧秘,了解困惑與抉擇的得失,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從而確立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哲學,除去無精神追求的心態。
(4)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實踐長才幹,實踐出成績。成績能強化個人價值,滿足個人的自尊、自愛、自信的需要。有成就動機與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從而為個體行為不斷增添新的動力。同時,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兒童與老人的合法權益。
(5)運用音樂來調節個體的情緒和行為。
節奏鮮明的音樂能振奮人的情緒,軍樂曲、進行曲能使人鬥誌昂揚、情緒高漲,而旋律優美悠揚的樂曲能使人情緒安靜而輕鬆、愉快。如輕音樂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樂趣和了解生活的意義,從而增進人對生活的能動性和自信心。
對較嚴重的精神空虛症可以采用音樂式的自我心理療法。
六、壓抑心理
1.壓抑的涵義與特點
壓抑,按《辭海》解釋,“壓”為積壓,應該送出的東西擱置不發;“抑”為抑製、控製約束,使不能為所欲為;還有一義指“抑抑”,即鬱鬱不樂。陳良《寄題陳同甫抱膝亭》詩曰:“此意太勞勞,此身長抑抑。”壓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受到挫折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抑製在心頭,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能起到減輕暫時焦慮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心理壓抑有如下特點:
(1)內指性。
當個體與外界現實發生矛盾時,個體不是積極地調整與外界的關係,而是退縮、回避矛盾,退回到個人的主觀世界,自我克製、自我約束、寧人息事,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
(2)消沉性。
回避矛盾不等於解決矛盾,隻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感情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壓抑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