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潛意識性。
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在心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例如一個事業上屢遭失敗的人很想幹一件一鳴驚人的事情,如製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們越是想去打聽其奧秘等等。心理壓抑與自我克製不同。自我克製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場合對自己的情緒、行為作適當的控製,這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行為表現。而心理壓抑則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下,對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所作的過分的壓製,其結果往往導致行為的異常。因此有必要對壓抑的成因作進一步的分析。
2.壓抑心理的成因分析
壓抑心理源於外部環境,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如果個體與環境不協調,有過多的挫折感,就可能產生壓抑心理。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麵:
(1)行為規範的影響。
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就易產生壓抑感。例如,有些社會對婦女有許多清規戒律;有些家長過分地管教孩子;有些單位與部門對下屬有過高的要求,都會使其產生壓抑心理。
(2)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
人活於世必然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若這種實踐與人的能力相適應,個體就能取得預想的成績,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實踐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如有的學生麵對繁重的學習負擔,成績下降,就會感到壓抑消沉。
(3)緊張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精神與社會方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個人的誌向處處受挫,或“懷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會產生孤獨無援的感覺。結果可能導致個體采取回避現實的行為。
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產生壓抑心理。
(1)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
如生來長得醜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譏諷與嘲笑。在他人的消極評價中,個體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人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自暴自棄。
(2)某些氣質與性格更可能產生壓抑感。
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4種典型氣質,即膽質汁(外向、過於興奮)、多血質(外向、靈活)、黏液質(內向、安靜)、抑鬱質(內向、過於抑製)。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對同一事物,他們的壓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氣質的人更明顯。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一般而言,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向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感。可見調整改造個人的性格、氣質對克服壓抑感是十分必要的。
3.壓抑心理的行為表現及其危害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圈。一般而言,壓抑心理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1)憂鬱。
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個人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
(2)厭倦。
對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懶得和人講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成就動機下降等。
(3)優柔寡斷。
由於缺乏自信,導致意誌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做決定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4)社交障礙。
由於心情消沉,不願多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5)軀體化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