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病態懷舊心理
1.病態懷舊的涵義與特點
“懷舊”一詞,《辭海》解釋為,追念古昔、懷念舊友。杜甫《秦贈蕭二十使君》詩曰:“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懷舊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例如思念故鄉、故人,“抬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對故土的思念能激發人的愛國熱情,南宋愛國詩人陸遊80歲時仍盼回到故土,寫下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著名詩句。
但是社會中還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生活在當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稱之為病態社會心理現象。
病態的懷舊行為有如下特點:
(1)不合時宜。
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如清朝已亡,仍有人留著清代發辮;新中國成立後用公曆,但仍稱民國××年;文革已過,仍講文革式的語言。因為不合時宜,故被稱為“古董”、“怪物”。
(2)對社會抱有偏見。
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3)回避現實。
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眼不見心不煩”,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4)普遍性與差異性。
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兒童的懷舊多見於人格滯留,雖說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仍依戀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與獨立性;青少年的懷舊大多是因為生活環境急劇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恐懼與不安;中老年懷舊是回避現實,對社會存有偏見、不合時宜。
2.病態懷舊心理產生的原因
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從社會原因來看:
(1)主要是社會變遷。
由於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的那部分人,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能為力,隻能通過懷舊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遺憾。
(2)居住環境的變化。
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在無情地解體。在大城市的人們告別了四合院、胡同、裏弄,但又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框架中;在鄉村,詩篇一樣的田野不斷被公路、鐵路吞噬;工業汙染了大地;電視使世界和人們接近,卻又使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適與恐懼。
從主觀方麵看:
(1)懷舊實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躲避和遁逃。
懷舊是一種特殊的機製,它把我們所不想回憶的痛苦和壓抑隱藏了、忘卻了,以至於我們自己永遠不會再想起。而另一方麵,它又把我們過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大大強化了、美化了,以至於人們在幾次類似的回憶後把自己營造的回憶當做真實。
(2)懷舊起源於個人的失落感。
失落導致回首,以尋找昔日的安寧與情調。
3.病態懷舊心理的表現及其危害
其主要表現有:
(1)依戀過去的事物。
保存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舊報紙;給孩子取舊時代的名字;有些飯館酒樓仍取的是知青時期“向陽屯食村”、“黑土地酒家”、“老三屆飯館”、“北大荒火鍋城”之類的舊名稱;流行歌曲的歌詞也越來越“土”,什麼“籬笆牆”、“牛鈴搖春光”、“向你借半塊橡皮”,歌曲創作向童年、鄉村延伸。
(2)依戀過去的友人。
現在有人十分熱衷搞同鄉會、同學聯誼會。有一位老作家,天天在家打電話,說是與校友聯係,這包括幼兒園園友、小學校友、中學校友、大學校友……如今他是7個校友會的會員。有的男士女士,過去曾有過一段戀情,因故未成連理,如今已屆中年,舊情萌發,開始“第二次握手”。
(3)依戀過去的經曆。
“好漢不提當年勇”,可是有的人很看重過去所取得的功績,把所獲得的獎狀、勳章、獎品保存得完美無缺,時常追憶當年輝煌的經曆。相比之下,現在這榮譽的光環正逐漸在消失,心裏時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愛或早年生活豐厚的人也有同樣感覺。在懷舊中尋找童稚與寧靜本無可厚非,但因懷舊而導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態的懷舊行為阻礙個體適應環境,對社會變革產生阻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難以做到“結識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有病態懷舊行為的人很難與時代同步,這有礙於他們自身的進步與發展,應進行適當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