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病態懷舊心理的自我調適
(1)要積極參與現實生活。
如認真地讀書、看報,了解並接受新生事物,積極參與改革的實踐活動,要學會從曆史的高度看問題,順應時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問題。
(2)要學會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
如果對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難,可以在新舊事物之間找一個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造輝煌,不忘老朋友發展新朋友,繼承傳統厲行改革等。從新舊結合做起。
(3)充分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
正常的懷舊有一種尋找寧靜、維持心靈平和、返璞歸真的積極功能。這方麵的功能多些,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因此,也不應對懷舊行為一概反對,正常的懷舊還是要提倡的。
八、迷信心理
迷信是當今社會仍有市場的病態社會心理,它是反科學的愚昧心態與行為,必須加以製止。
1.迷信心理產生的原因
這要從社會與個體自身兩個方麵來分析。我們主要從個體因素來看:
(1)迷信與人的素質有關。
迷信是無知愚昧的產物。我國有2億多文盲與半文盲,當他們在生活中遭到挫折、困難時,為追求心理平衡,而選擇了迷信這種非理性方式。他們試圖通過迷信寄托自己受折磨的心靈,試圖通過迷信來改變自己的不幸,試圖通過迷信得到好運;同時,有的人則通過製造迷信來圖錢財謀私利。
(2)迷信與人的需求有關。
迷信是人因缺乏某項事物而存在的主觀狀態,需求是行為的原始動力。按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說法,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層次的需求,需求指向一定的目標,當某個目標受阻時,這種需求將變得更為強烈。如人有健康的目標,成才的目標,求職就業的目標,戀愛成家的目標……如果這些目標不能實現,有些人則可能“病急亂投醫”,去尋求鬼神的庇護。
(3)迷信與人的錯誤推理有關。
推理是人們從因推出果或由果歸因的思維活動。自然界、社會中許多事物間本來就存在著因果關係與時空關係,它們的存在本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是迷信者卻以主觀意識去推導或解釋客觀現象,將自然界的偶然巧合說成是鬼神的安排,如某人被雷電擊斃,這本是自然界的一種偶然事故,卻被人說成是命中注定,是做了惡事所致。
2.迷信心理的表現及其危害
(1)操縱者察言觀色,以假亂真。
算命、占卜、相麵、堪輿、拆字、扶乩、規草、九宮是迷信操縱者常施用的手法。算命先生多是下九流的江湖術士,他們故弄玄虛,善於應變,牽強附會,有極大的欺騙性。
(2)受騙者輕信、受騙、上當。
去算命占卜的人,多半是愚者、失望者、頹唐者、弱者。他們對自我認知本身就是模糊和不確定的,因而往往希望能從算命者毫無根據的判斷中找到與自我預期相一致的經驗證據,並依此建構新的自我認知。他們總希望所占卜的人或事有一個好的結果,即使明知不可而為之的,仍希望絕處逢生,喜歡聽好話。另外他們抱著“心誠則靈”的心理定勢,對算命的結果非常相信,認為“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輕易屈服於命中注定,做自然的奴隸。如果有人表示懷疑,算命先生就以“心誠則靈”和“信不信由你”來應付,既可掩訥藏拙,又可轉攻為守,使來算命的人不敢懷疑。
(3)“神鬼附體”的病態心理。
“神鬼附體”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講話。這裏有兩種情況:①“假附體”。多見於巫師作法裝神弄鬼,以達到某種目的。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就曾借天主附體來挾製大王洪秀全。②“真附體”。其人進入精神病態,又唱又鬧,自稱死人顯靈並附入體內,用死人身份及口氣命令他人下跪、燒香,這樣的人已進入妄想狀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人格轉換或著魔妄想”症。發病的原因主要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觀念,發病時又失去自控能力;多為癔症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覺與錯覺,認為自己“活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