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理健康篇(8)(1 / 3)

首先,社會是個大係統,其中包含若幹子係統,就社會存在而言,社會發展的主流是好的,國家與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都是受益者,不改革沒有出路。但就局部而言,還存在一些社會醜惡現象,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以偏概全,對客觀現實作出錯誤推理,草木皆兵,缺乏安全感。

其次,個體的社會經曆也是定勢錯位的原因。許多人都曾經曆過“文化大革命”那場大劫難,社會上“打砸搶”之風盛行,人世間的是非標準完全顛倒,人際關係的良好準則受到踐踏,這種“精神上的後果”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徹底消除,另外,短視、媚俗、媚外的價值觀也會導致個體喪失立場、降低道德水準、顛倒是非,去迎合一些與現狀相悖的觀念與行為,出現道德定勢、心理定勢、行為錯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

3.定勢錯位的表現及其危害

(1)道德定勢錯位。

道德是調節社會成員關係的行為規範。馬克思認為,社會的前進總是要以犧牲一部分傳統道德為代價的。馬克思所指的是犧牲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當前有些道德的犧牲或道德定勢的變化是很不應該的。例如:

①先進與落後的錯位。在現在一些人看來,落後並不可恥,先進並不光榮,先進人物難當,先進事不好做,先進話不好說。

②文明與愚昧的錯位。舉止文雅是文明的行為,如今卻被一些人視為裝腔作勢;滿口粗話者被視為壯士豪傑。

③勤儉與奢侈的錯位。勤儉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時下幾乎成了“小農經濟思想”的代名詞;奢侈卻被公認為有派頭,有氣魄。

④正義與邪惡的錯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成了“傻帽”,歹徒行凶,旁觀者眾多而無人上前製止的現象屢屢發生。

⑤自尊與自賤的錯位。有的演員借義演之名,到災區去搜括災民錢財,這明明是見利忘義的自賤行為,而當事人偏視為自尊。

(2)心理定勢錯位。

心理定勢錯位是指心理活動準備狀態的錯位。有以下表現:

①需求錯位。需求是行為的原始動力。需求視社會價值與社會發展水平分為合理需求與不合理需求。將不合理的需求視為合理,就是需求錯位,如將貪婪地向社會索職視為合理的需求。

②動機錯位。動機是行為的直接動力。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個體對事物發展本身感興趣;外部動機是個體對事物以外的因素(如報酬、晉升、條件)感興趣。一般認為內部動機的作用大於外部動機,但是有些人對工作本身沒有一點熱情,對報酬卻斤斤計較,驅動他工作的動力就是金錢。這是一種動機錯位的表現。

③態度錯位。態度是由情感為核心的行為傾向。態度是定勢的一種。態度錯位是指情感與認知、意向之間的不協調。如明明知道有人在破壞公物,但對此卻聽之任之。

④價值觀的錯位。價值觀是人生的信念與觀點,它是個性的重要成分。價值觀意味著個人對某一事物將作出何種選擇。由此類推,軍人、運動員、記者、政府公務員等都會存在這樣的選擇。

(3)行為錯位。

道德定勢、心理定勢的錯位是觀念上的東西,常常綜合地從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從反常的人際關係、社會風氣中反映出來。行為錯位有以下表現:

①虐待與互虐。人與人之間應該互敬互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是有些人卻專以捉弄他人為樂。

②痞化行為。當前社會上有一定數量的人表現出一種蠻橫不講理、稱王稱霸的痞化行為。例如,一些地痞、流氓欺行霸市,搞強買強賣;一些村民在國道上任意攔車、扣車,勒索司機錢財;一些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白吃白喝;城管執法中的打砸搶行為等。

③依賴性求援。這是一種懶漢心理,對部門、單位、個人的困難不是通過自身努力去克服,而是一味依賴國家、集體、他人。有些地區不去發掘本地資源搞開發,而是一味強調困難,向上伸手要錢。要到錢後又用於非生產性的消費,以至於“扶貧扶貧,越扶越貧”;對於某些人來說,沿街乞討成為致富的門路。這些人已無羞恥之心,不病不殘,卻向人們求援。據統計,乞討者一天的收入高的能達幾十元。

錯位的行為還有許多,僅舉3種,以窺豹一斑。

定勢錯位的危害極大,對個人而言,可能會導致信念喪失、心靈空虛、斤斤計較、算計他人、不思上進,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際關係而言,會導致人際間的不信任、摩擦與衝突,釀成家庭、鄰裏及同事間的感情悲劇;從社會來看,它與社會風氣的敗壞、社會公道的衰退緊密相關。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錯位的定勢,以一種健康的心態與行為去工作、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