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理健康篇(8)(2 / 3)

4.定勢錯位的自秘調適

定勢錯位講到底是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個人的自我調適,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定位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觀念的確定要加強學習,從聖人先哲的著作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從社會楷模的言行中去學習做人的道理。同時要善於思考,思考能幫助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社會發展主旋律,能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待人世與社會,以正確的邏輯推理在變幻莫測的社會事物中作出的正常的選擇。

(2)要加強個人的品德修養。

有修養的人往往能“一日三省吾身”。有“慎獨”的人格,絕不“跟著感覺走”。有社會責任感,努力去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而不去媚俗,迎痞。

(3)對已有的錯位定勢可以采取聯係脫敏法去糾正。

從最小的倒錯糾正做起。例如有不相信他人的錯誤定勢,可以考慮從以下順序來糾偏: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相信朋友→相信同事→相信上級→相信路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進行糾正。

以上談到了11種病態社會心理與行為的涵義、特點、原因、表現、危害與自我調適方法,還有報複、虛偽等病態心理未列出來。病態社會心理是介於正常與變態人格之間的心理現象,它的糾正需要社會力量的綜合治理,但更有賴於個體的主觀調整,因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

維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1908年,美國耶魯大學學生皮爾斯,將自己患躁鬱症和住進精神病院3年的親身經曆,寫成了一本舉世聞名的書——《我尋回了自己》;同時,也為世界性心理衛生運動揭開了序幕。心理衛生工作的目的在於培養和增進個人與社會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各種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很難截然分開,每一種水平都與另一種水平相連,很難將一種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種區分開來(極端情況除外)。不少心理醫生相信,僅僅沒有神經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夠的。

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並不能證明他就有健康的個性。心理醫生認為,處於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豐富多彩的。即使我們沒有什麼心理疾患,也滿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動機,我們仍然會感到不幸和不足。

對於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並無一個普遍模式。對於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是對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點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麵介紹的幾種常見的模式,是對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進行研究的結論。

1.心理“成熟者”模式

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一直從事對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認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為此他提出了7個指標: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準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2.“自我實現者”模式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學說旨在研究和挖掘人類心理的最大潛力,他把那些能發揮自身遺傳限度內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稱之為“自我實現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認為這類人在人類中並不多見,但卻是我們的楷模,其特點有如下表現:

(1)良好的現實知覺;

(2)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

(3)自發、坦率、真實;

(4)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

(5)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發揮自主;

(7)愉快體驗常新;

(8)有神秘或頂峰的體驗(頂峰體驗是指那種如癡如醉、物我兩忘的境界或情緒);

(9)有社會興趣;

(10)人際關係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結構;

(12)有創造性;

(13)不隨波逐流。

3.“創發者”模式

弗洛姆認為,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變革的社會可以造就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潛能和能力,他稱此種人為“創發者”。“創發者”主要有4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