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理健康篇(8)(3 / 3)

(1)創發性的愛情:相愛的雙方能保持獨自的個性。在愛情之中不可為追求“和諧”而泯滅個性,而應使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然而要達到這種愛是很困難的,因為它要涉及關懷、負責、尊重和理解4個方麵的難題。

(2)創發性的思維:對思維對象有強烈的興趣,並能以客觀、尊重與關心的方式來考察思維對象。

(3)幸福:它是一種生機盎然、充滿活力、身體健康和個人各種潛能得到實現的狀況,而不隻是一種愉快體驗。

(4)良心:這是一種嚴格的道德準則的體現。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聲(出自內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於壓力的)。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於極端心理健康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應奮進的目標,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數人來講,若提出一個標準,也就是所謂正常人的行為標準。

二、心理健康的維護

健康心理的維護是現代人所必須注重的一種心理教育內容,也是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各異,也就沒有一套用於各人而皆準的方法。所以下麵介紹的原則或方法並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為生活本是一種藝術,運用妙否,全在乎心。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蘇軾有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穀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此處道出的僅僅是知人難,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者因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於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結果是焦慮增劇,毀了自己。

自暴自棄者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亦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為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於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是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卑自憐者那樣因自卑而關閉自我、自怨自艾、自歎不如,而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隻是不為。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於是,呐喊著“我知道一切”,卻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是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他們認為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於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莊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潛力。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和自傲自負者也並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卻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於是可避免心理衝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麵對現實,適應環境

能否麵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準。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則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二則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於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說”的精神,若常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產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那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麵子說話,四麵討好卻可能落得四麵楚歌。

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忠告。自以為是,我行我素,隻會落得形影相吊、無人理睬的境地。孔子雲,“知恥者近乎勇也”,“恥”字的構成是個會意字,有兩種意思:①即是你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應該止住你的行為;②即當你聽到人說你時,應該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能如此,便是“知恥”,否則使是“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