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陽”、“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兒”想到“小草”、“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聯想。但那些“對月傷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見花墜淚”者,由“花兒”想到“痛苦”,就顯然與眾不同,使人難以理解。若經常都如此“與眾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廣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
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樂於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與人群一起不隻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我們的苦、樂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體現,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或晉升職務、發表佳作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試想,一個人若遇喪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夫妻不和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衷腸,其滋味又會如何呢?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他也是需要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麵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於反麵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於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認為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卻也常常擺脫不了。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右臉伸過去,但更不讚同人家因一小事負你便視其為仇人,人際關係是複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於事實已證明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也不妨限交,不必嫉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工作的最大意義不限於由此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它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麵意義:
(1)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如寫篇小文章、修理家用電器等),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如培養一屆學生、訓練一支球隊等),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縫的衣服、自己打的家具等,都會覺得與買的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
(2)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並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準。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什麼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為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於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做點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法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經由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異常者獲得成就的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
另一方麵,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情緒長期緊張而不又不善於休閑調劑,於是也成了心理異常的一個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閑日卻又不知如何打發,經常睡個懶覺或看看電視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閑便拚命娛樂,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電影,於是休閑之日反比工作之時更累更忙。
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休閑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遊、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要使休閑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複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的時光,獲得健康的機能。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療除需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我們不僅能隨時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此亦乃本書寫作目的。
心理治療的方法
一、行為療法
1.行為療法的概念
行為療法又稱行為治療,是基於現代行為科學的一種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療方法。行為療法是運用心理學派根據實驗得出的學習原理,是一種治療心理疾患和障礙的技術。行為療法把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或可以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上。因此,行為療法的代表人物沃爾普將其定義為:使用通過實驗而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