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的區別在於:行為療法是以心理學中有關學習過程的理論和實驗所建立的證據為基礎的。與傳統的心理治療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係統性,可以進行客觀的科學檢驗、演示和量化,即使重複試驗也可得出同樣可靠的結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療形式,有堅實的理論根據和大量的實驗證明。所以其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和穩定。
行為療法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不管是功能性的還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態的,都經學習而獲得,而且也能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學習的原因就是受獎賞的、獲得令人滿意結果的行為,容易學會並且能維持下來;相反,受處罰的、獲得令人不悅結果的行為,就不容易學會或很難維持下來。
因此,掌握了操作這些獎賞或處罰的條件,就可控製行為的增減或改變其方向。在此基礎上,行為療法提出了相應的以下兩點基本假設:
(1)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非適應行為也是習得的,即個體是通過學習獲得了不適應的行為。但要注意,並非所有行為變化都是學習得來的。
(2)個體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適應性行為。
2.行為療法的特點
行為療法主要包括係統脫敏療法、厭惡療法、滿灌或衝擊療法、陽性強化療法、發泄療法、逆轉意圖療法、陰性強化療法、模仿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上述各種行為療法的共同特點是:
(1)治療隻能針對當前來訪者有關的問題而進行,至於揭示問題的曆史根源、自知力或領悟,通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
(2)治療以特殊的行為目標,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在的。那些要改變的行為常被看做是心理症狀的表現;
(3)治療的技術通常都是實驗中發展而來,即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4)對於每個求治者,施治者根據其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采用適當的行為治療技術。
行為療法的實施,首先應通過選擇,明確認定想更改、除去或養成的行為,如社交恐怖、廣場恐怖、焦慮症等,然後就其治療目標的行為性質,選擇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擬定的治療策略與方法進行治療。行為治療不關心所謂“潛意識”或“內在精神的症結”,也不管病情發生的動態和因果關係,而是把著眼點放在當前可觀察的非適應性行為上。
行為療法相信隻要“行為”改變,所謂“態度”及“情感”也就會相應改變。與其他流派的治療方法相比,行為療法對治療過程關心得較少,他們更關心設立特定的治療目標。而特定的治療目標又是施治者通過對求治者的行為的觀察,對其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後,幫助求治者製定的。因此治療目標一經確定,新的以條件作用力為前提的學習過程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3.行為療法適應的症狀
行為療法從一開始就植根於實驗的發現之中,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學習原理。其適應症主要為:
(1)首先是恐懼症,其次是強迫症和焦慮症等;
(2)包括職業性肌肉痙攣、抽動症、口吃、咬手指(甲)、遺尿症、暴露發作等;
(3)包括肥胖症、神經性厭食、慢性便秘、煙酒及藥物成癮等;
(4)包括陽痿、早泄、陰道痙攣與性樂缺乏、手淫等;
(5)包括戀物癬、窺陰癬、露陰癬、異裝癬、同性戀等;
(6)包括考試綜合征、學習障礙、電視迷綜合征、電子遊藝綜合征、辦公室心理壓迫綜合征等;
(7)如高血壓、心律不齊等。
二、滿灌療法
1.滿灌療法的概念
滿灌療法,又稱“暴露療法”、“衝擊療法”和“快速脫敏療法”。它是鼓勵求治者直接接觸引致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感覺消失的一種快速行為治療法。著名行為治療專家馬克斯(Marks)在談到滿灌療法的基本原理時指出:“對患者衝擊越突然,時間持續得越長,患者的情緒反應越強烈,這樣才能稱之為滿灌。迅速向患者呈現讓他害怕的刺激,並堅持到他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是不同形式的滿灌技術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