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放鬆療法
1.放鬆療法的概念和原理
放鬆療法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製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伽術、日本的坐禪、德國的自生訓練、美國的漸進鬆弛訓練、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鬆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製訓練。
放鬆療法是基於下述理論假設,即認為一個人的心情反應包含“情緒”與“軀體”兩部分。假如能改變“軀體”的反應,“情緒”也會隨著改變。至於軀體的反應,除了受自主神經係統控製的“內髒內分泌”係統的反應不宜隨意操縱和控製外,受隨意神經係統控製的“隨意肌肉”反應,則可由人們的意念來操縱。
也就是說,經由人的意識可以把“隨意肌肉”控製下來,再間接地把“情緒”鬆弛下來,建立輕鬆的心情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心情緊張時,不僅“情緒”上“張皇失措”,連身體各部分的肌肉也變得緊張僵硬,即所謂心驚肉跳、呆若木雞;而當緊張的情緒鬆弛後,僵硬的肌肉還不能鬆弛下來,即可通過按摹、沐浴、睡眠等方式讓其鬆弛。
基於這一原理,“放鬆療法”就是訓練一個人,使其能隨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鬆,以便隨時保持心情輕鬆的狀態。
放鬆療法常和係統脫敏療法結合使用,同時也可單獨使用。漸進性的放鬆訓練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常用方法,和係統脫敏療法相合,可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懼症,且對各係統的身心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2.放鬆訓練應注意的事項
(1)第一次進行放鬆訓練時作為示範,施治者也應同時做。這樣可以減輕求治者的羞澀感,也可以為求治者提供模仿的對象。事先得告訴求治者,如果不明白指示語的要求,可以先觀察一下施治者的動作,再閉上眼睛繼續練。
(2)會談時進行的放鬆訓練,最好用施治者的口頭指示,以便在遇上問題時,能及時停下來。施治者還可以根據情況,主動控製訓練的進程,或者有意重複某些放鬆環節。
(3)在放鬆過程中,為了幫助求治者體驗其身體感受,施治者可以在步與步的間隔時指示病人,如“注意放鬆狀態的沉重、溫暖和輕鬆的感覺”,“感到你身上的肌肉非常的放鬆”,或者“注意肌肉放鬆時與緊張時的感覺差異”等。
求治者在會談室中接受了放鬆訓練之後,需要回家去練習。施治者可以為求治者提供書麵指示語或錄音磁帶,供求治者在家練習時用。要求求治者每日練習1~2次,每次15分鍾左右。施治者應該向求治者強調,開始幾次的放鬆訓練並不能使肌肉很快進入深度放鬆,要求堅持下去,才會有效果。對放鬆不了的求治者,可以采用輔助措施,如生物反饋訓練。
四、合理情緒療法
1.合理情緒療法的概念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其采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
(3)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語言持續作用的結果。正如艾利斯所說:“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或者就變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ABC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