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傑斯倡導的邂逅小組中,人數不等,可自由參加,成員們可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感情,傾訴他們各種煩惱和悲傷,可隨意找組內任一成員談心,互相保持溫暖、諒解的氣氛和理解、接受的態度;以誠相待,不互相指責;可以批評,但要從理解和尊重出發。這樣的關係和氣氛與個人谘詢或治療的時間相同,隻是範圍更廣。
小組活動的結果是,大多數成員變得能認識自己,能理解別人,去掉通常社交時的假麵具,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感情,少用防禦機製,變為成熟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有的邂逅小組目的是讓參加者盡量宣泄他們的感情,強調得到所謂“高峰”體驗,或者用靜坐法達到“無自我”狀態等。這些方法統稱為體驗過程療法,可以說是谘客中心療法的進一步發展。
與以往的心理治療方法相比,作為心理治療第三個裏程碑的谘客中心療法有以下幾點不同: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診斷的界限。它不進行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對象不分神經症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而不叫他們為病人而稱之為谘客。
(2)隻注重治療環境和氣氛而不注重治療技巧。羅傑斯說,心理分析法的“鑽心”技術無用,行為矯正法過分“機械”而失去人性。
他批評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強加給病人,叫他們無條件接受,阻礙了病人發揮自己的潛力。
(3)輕視專家的作用。批評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醫患關係和行為療法中的師—生關係,主張施治者不應以醫生、專家的身份而應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以平等態度對待谘客,不給予具體指導和分析,隻引導他們抒發自己的情感。
六、催眠療法
催眠療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借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1.催眠療法的概念
催眠是一種類似睡眠的恍惚狀態。催眠術就是心理醫生運用不斷重複的、單調的言語或動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進行刺激,誘使其意識狀態漸漸進入一種特殊境界的技術。通過催眠後的求治者,認知判斷能力降低,防禦機製減弱,表現得六神無主、被動順從。這時,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狀態下明顯,求治者的情感、意誌和行為等心理活動可隨心理醫生的暗示或指令轉換,而對周圍事物卻大大降低了感受性。在催眠狀態下,求治者能重新回憶起已被“遺忘”的經曆和體驗,暢述內心的秘密和隱私。換句話說,求治者在催眠狀態下呈現一種縮小了的意識分離狀態,隻與心理醫生保持密切的感應關係,順從地接受心理醫生的指令和暗示。這樣,心理醫生對求治者運用心理分析、解釋、疏導或采取模擬、想象、年齡倒退、臨摹等方法進行心理治療。
從1775年奧地利醫生麥斯默(F.A.Mesmer)首次使用催眠術並運用於醫療到現在,催眠療法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像英國醫生布雷德(J.Braid)、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等,都對催眠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巴甫洛夫曾指出:“催眠是清醒與睡眠之間的‘移行對相’。”在催眠狀態下,由於人的大腦皮層高度抑製,過去的經驗被封鎖,對新刺激的鑒別判斷力大大降低,從而使當作刺激物而被應用的暗示,具有幾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
2.催眠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
(1)催眠治療前的準備工作
①要向求治者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把治療的目的和步驟講清楚,以取得求治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②要測試求治者的受暗示程度。這兩點是保證治療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尤其是後者,是決定催眠療法療效好壞的關鍵。受暗示程度低或不受暗示者,一般不宜進行催眠治療。測試受暗示性高低的方法很多,現介紹4種:
①測嗅覺。用事先備好的3個裝有清水的試管,請求治者分辨哪個裝的是清水,哪個裝的是淡醋,哪個裝的是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辨別出後兩種中的一種得1分,辨別出後兩種的得2分。
②測平衡功能。令求治者麵牆而立,雙目輕閉,平靜呼吸兩分鍾後,施治者用低沉語調緩慢地說:“你是否開始感到有些前後(或左右)搖晃,你要集中注意力,盡力體驗我的感覺,是否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停頓30秒,重複問3次後,要求求治者回答或觀察求治者,如未感到搖晃者得0分,輕微搖晃者得1分,明顯搖晃者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