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婦女,自幼父母雙亡,後來結婚生有一女,她極為疼愛,視其為寶貝和骨肉。但非常不幸,一天女兒因車禍意外死亡,當有人來家裏告訴她這個消息時,她不肯信,也不去認屍,堅持認為弄錯了人,女兒沒有死,放了學就會回來。下午她照常燒好女兒最喜歡吃的飯菜,擺好碗筷,等待女兒回家吃飯。到了晚上,仍照往日習慣,為女兒鋪好床,好讓女兒一回來就可就寢。她不準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兒已死的事,也拒絕去辦喪事,堅信女兒一切都很好。顯然,這位婦女精神已崩潰,把女兒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欲通過否定作用來避免這件事所帶給她的打擊和痛苦。
事實上,否定作用並不有使我們完全否定問題存在的事實,隻是使我們否定對這些問題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過,有時否定的心理防衛機製可以說是一種在心理壓力中保衛自己的感覺,或給人多一點時間作考慮與作決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為表現上,足以妨礙人們對問題的適應,因為其機理是躲避問題以代替麵對問題。
二、歪曲作用
所謂“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歪曲作用無視外界事實,與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質,屬於精神病的心理防衛機製。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相信有人危害他、配偶對他不貞、誇大性地相信自己是神或皇帝等。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裏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有一位化驗室的技工,突然語無倫次,說他是著名化學家,且最近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還說他是當代某著名女影星的情人。他不僅這樣說,而且真的確信。接到一封普通的信,便認為是挪威政府寄來的,是邀請他到挪威去領取諾貝爾化學獎的;由於語無倫次、行為怪異,路人便好奇而取笑他,他卻認為在祝賀他當選為某工廠的廠長;聽到收音機裏女影星唱的歌,則認為是他妻子唱給他聽的。
導致其產生虛幻的原因何在?經查詢方知他在最近的化學檢測考試中名落孫山,比他年輕的同事反而升了級,在心理上受到了極大挫折。更糟的是,女朋友此時也不理睬他了。在這種雙重心理打擊之下,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因此,他把一些外界所看到、聽到的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求,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三、外射作用
外射作用又叫投射作用,是憑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日常生活中常出現這種“外射”現象,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多情”,即為此例。中國古代“臨淵羨魚”的故事,是講二人在潭邊看魚,其中一人道:“老兄,你看這些魚是多麼快樂呀?”另一人卻說:“老兄呀,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汝非魚,焉知魚之樂)回答道:“老兄呀!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汝非我,知我不知魚之樂)其實魚樂與不樂,隻有魚自己才知道,而那位老兄不過是把自己的態度和感覺“投射”到魚身上去罷了。這種把自己的動機、想法、態度或欲望“投射”到外界的客觀現實,稱之為“外射”。作為心理防衛機製的外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外射到別人身上,以避免意識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比如,一個打架的兒童反責與他爭吵的小朋友,說是小朋友先動手,他才還擊的;一個心懷偏見的人會否定自己的感受而說他不會憤恨別人,隻是別人恨他。
又如,臨床中一位病人,在銀行工作,常常產生把鈔票偷來自己用的念頭,但又為產生這種壞念頭而慚愧。結果,外射到別人身上,說別人懷疑他有偷用公家鈔票的意念。經過這種外射作用之後,他一來不再覺得自己原有偷竊的欲望而覺得不好;二來因別人懷疑他有這個意圖,他也就不敢真的去偷公家的鈔票,從而達到了自我防衛的目的。
某些外射行為可認為是人們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誤,是一種人人極其常用的心理防衛術,借此對錯誤的行為予以饒恕與解脫。但是責怪他人成為一種習慣,總是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就會妨礙我們與他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僅幹擾了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而且容易對他人形成敵對的、難以容忍的,以及懷疑心重的態度,從而把過錯外射到外界及懷疑他人而引起諸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