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健康篇(13)(1 / 3)

四、內射作用

內射作用是一種與外射作用相反的心理防衛術。它是將外界的吸收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事實上,人們的思維及行為,往往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在早期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嬰幼兒最易吸收、學習別人,特別是自己父母的言行與思維,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

“孟母三遷”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故事。就是現在,人們在搬家時,也無不事先探聽周圍鄰居各方麵的情況。至於孟母為何三遷,大家又為何如此關心周圍的環境,理由很簡單,因為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這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就是內射作用的結果。

內射作用通常是毫無選擇性地、廣泛地吸收外界的東西。但有時卻是通過特別的心理動機,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我們將其稱為仿同作用。“仿同”是指一種吸收或順從另外一個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當個體欲吸收他人的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納等方麵的感受時,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衛術。比如說,女孩子因喜歡、羨慕媽媽,結果模仿媽媽,學媽媽擦口紅,穿媽媽的鞋和衣服等。通過仿同,有助於小孩性格發展的成熟。

一般說來,仿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有時卻是由2種心理防衛機製而產生的。舉例來說,一少女自稱生平最討厭遇事大聲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了生氣的事,卻總是控製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後又每每因其失態而懊悔。經深入查詢,發現這個女孩有一個非常專橫的母親和一個非常柔順的父親。對於家中的事情,父母之間一旦存在意見分歧時,隻要母親大聲一吼,父親就俯首稱是,照母親的意思去做。做女兒的生長在這種環境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認知,即遇到問題不分對錯,隻要誰的聲音大,誰就得勝。雖然她理智上知道大聲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潛意識中,卻處處模仿她母親的粗陋行為,因為她覺得這才是製勝之道。一方麵她對母親的這種行為很反感,另一方麵又覺得這是應付困境的好辦法,隻要她麵臨困境時就大聲吼叫。這種一方麵感到反感,另一方麵又去仿同的現象,稱之為“反感性仿同作用”。

仿同的心理防衛使用過甚或仿同了錯誤的模式,其行為反而會變得不正常。充滿矛盾的仿同,有時易導致多重性格。上述這些仿同現象,基本上源於“內射”作用。因內射作用主要是嬰兒早期心理機製的特點,是人格未成熟時所表現出的心理活動,故內射作用被認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之一。

五、退行作用

退行作用是指回複到原先幼稚行為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我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長大以後,應付事情的方式會有很大改變,比較成熟。

比方說,小孩一旦有了排泄的欲望,就會隨地大小便,而成人則會考慮到適當的地點或時間;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則會因需要懂得“飲泣吞聲”或“強抑悲痛”,甚至強顏歡笑,即既要考慮到什麼是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方式,也要考慮怎樣的反應才有效且合適。不過,有時人們在遇到事情後,會放棄已經達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恢複使用原先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或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現象。

這種現象,是在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衝突不能處理時,借此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種心理防衛法。這種現象各年齡階段均可看到。由於環境的刺激,兒童會放棄已經養成的習慣而恢複到更小時候的水平。例如有一個5歲孩童,本來已經學會了自行大小便。後來突然開始尿褲子、尿床。為此,他母親煩惱異常。經過仔細分析,才了解到這家就近添了一嬰兒,母親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無暇顧及“不惹麻煩”、“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乖哥哥”。這個男孩子發覺不能像從前一樣獲得父母親的照顧,乃改為退行。

事實上,人一生中,難免有重回到未成熟時代的表現以重溫舊夢獲取滿足的時候,隻要無傷大雅,均可不用進行心理調節。比如,父親與孩子捉迷藏,像個小孩子似的趴在地上玩。這種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

可是假如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常常退行,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應付困難,或利用自己的退行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顧,以避免麵對的現實問題或痛苦,就成了心理問題了。因為退行作用畢竟是一種逃避行為而不是麵對困難解決問題,況且不成熟的行為幾乎無法避免地把困難加重得越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