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健康篇(13)(2 / 3)

假如一個人在小時候遇到困難時,常發生頭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現象,且一頭痛就可不去上學,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試,手腳一麻父母就會特別照顧。到長大以後,遇到不能應付的困難時,就易退行,采用同樣的方法處理,而“產生”頭痛、肚子痛等現象,以此逃避現實的困難。

六、幻想作用

幻想作用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法處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或存在於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與希望任意想象應如何處理其心理上的困難,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是一種與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衛術。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

例如,一個在現實中備受欺淩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脫離苦境帶來幸福……這是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個男孩子覺得處處受大人限製時,往往會沉浸在“孫悟空式”的白日夢中,認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變的能耐就好了。對能力弱小的孩子說來,以幻想方式處理其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個成人仍然常常采用這種方式應付實際,就是毛病了。特別當他將現實與幻想混為一談時,就淪為病態了。

理想化作用是幻想作用的表現之一。它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過高的現象。當一個孩子對父母理想化時,便樹立了一種典範且確信自己同樣偉大。他自傲而安全地感受到,他的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他的母親是最美麗動人的。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同其他心理防衛術一樣,幻想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麵。比如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鬥誌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陷阱,因為幻想作用往往通過誇大他人的優良表現,從而寬容自己對失望和挫折的反應,形成以他人的成就來代替自己的努力實踐的傾向。由於這種滿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結果,過分使用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導致一些實際上和情緒上的困擾。

七、潛抑作用

所謂“潛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感情和衝動不知不覺抑製到潛意識中去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它是種心理防衛機製中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人們都具有將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內心掙紮的念頭、感情或衝動,在尚未為人覺察之前,便抑製、存儲在潛意識中的傾向,以使自己不至於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寧。這些存儲在潛意識中的念頭、感情和衝動,雖不為人知,卻可能不知不覺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來。換句話說,潛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覺中,“有目的地忘卻”,以免心情不快。它與通常所謂的“自然遺忘”,即因記憶痕跡的消滅而自然忘掉的情形性質不同。它與壓製作用也不一樣,壓製作用是指有意識地抑製自己認為不該有的衝動與欲望的現象。

潛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到,隻是不被人注意罷了。比如說,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內容使我們覺得不愉快而不願意回信時,往往會把回信這件事“忘掉”。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也常常可以發現這種潛抑作用。一位求治者詳細地向施治者述說他小時候的事情。從四五歲上幼兒園開始,到如何進小學、念中學……結婚、工作等,事無巨細,說得十分詳細。盡管他每次與施治者會談時,總是試圖盡量把過去的生活史詳細講出來,但他卻一直到幾個月之後,才說出自小時父母分居以後,他一直與母親同床而眠直到15歲。

當施治者問他為何沒將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講述出來時,他卻大表驚訝地問:“哦?!我沒告訴你嗎?我以為已經講過了……”“也許我認為沒什麼特別的,所以沒告訴你……”從心理學觀點來分析,他並非忘了,也非故意隱瞞,而是因為他對此事特別敏感,認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漢氣概。而這些問題的成因乃是因為與母親同床而眠的緣故,心裏覺得羞愧、難過。所以,使用心理防衛機製,把有關這件事的記憶及其連帶而來的不愉快的感覺,一起潛抑下來。因而他會一時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