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其他心理防衛術一樣,潛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積極方麵而言,它能幫助人們控製足以引發罪惡感受的衝動或與道德倫理相違背的念頭,以及它能通過一種暫時的“遺忘”來保護受創傷的心靈。但潛抑作用也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八、轉移作用
轉移作用是指,把對某一方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衛術。這是人們常有的傾向,即把自己對某一對象的情感,諸如喜愛、憎惡、憤怒等,因某種原因無法向其對象直接發泄,而轉移到其他較安全或較為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例如:
一位丈夫在辦公室裏受了上級的責備,一肚子的氣因工作而不敢發作,隻好忍氣吞聲。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會對妻子粗聲粗氣,甚至發一陣子脾氣,而做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沒處發,剛好小兒子在旁邊,便順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地挨了一巴掌,滿腔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當然不能打媽媽,回頭一看,小花狗正在搖尾巴。他走過去抬起腳就給了小花狗一腳……
本來是丈夫受了上級的氣,轉來轉去,最後發到了小狗身上。盡管怒氣沒有發到本來的對象身上,但因為得到了轉移,出了氣,心情也就舒展多了。這是因為對某一對象的情感、欲望或態度,是不為自己或社會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轉而移到另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精神上的負擔,即為“轉移作用”。
一般說來,人們所轉移的對象,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具有代替的性質,像小孩子喜歡吮奶頭,長大了沒有奶頭可吮,便改為吸吮手指頭,再大一點時改為咬筆尖,更大時,變成抽香煙或嚼口香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有一位母親,帶著她的2歲孩子來找心理醫生谘詢。
最近她發現孩子常常抱著自己的小枕頭到處跑,怎麼打罵都不聽。同時,不管在家裏或者在外麵,常常吵著要枕頭,並且常用手指頭捏著枕頭的角,玩個不停。如果媽媽帶他外出,非要拖著一個枕頭不可,使媽媽又氣又急。後來,心理醫生從媽媽那裏了解到,這個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媽媽的父親突然得了重病,為了照顧其父親,隻得把小孩留在家裏讓丈夫照顧。在這一段時間裏,每當小孩哭的時候,丈夫就扔一個枕頭讓他抱著玩,因此,他無形中養成了習慣,把枕頭角當成奶頭吮吸,或用手指頭去玩弄,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枕頭身上。
轉移作用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小時候對其重要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親)所表現的關係,轉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與醫生的普通醫患關係之外的另一種關係,即為“移情關係”,這種關係也是轉移作用的一種。
九、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指,采取一種與原意相反的態度或行為的心理防衛術,它是人們為處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與衝動所采用的防衛手段。人有許多原始衝動和欲望,由於是自己及社會所不容忍和不許可的,故常被壓抑而潛伏到所謂的潛意識之中,不為自我所覺察。這些欲望及衝動雖然被抑製下去,但並未被改變或消除,仍然具有極大的驅動力,隨時在伺機爆發。所以為防止這些衝動爆發出來,不得不加強防禦。例如:
有位學生因為在學校一言不發而被送來就診,谘詢結果發現他不僅不主動講話,而且在老師詢問或斥責他時,反而用手捂緊嘴巴,因此被認為是精神錯亂者,通過反複詢問後才得知其不愛講話的原因:這個學生以前脾氣很暴躁、有話必說、有氣必發。直到不久以前,一次在發脾氣時,他拿刀子威脅表哥,表哥因害怕不慎跌倒而被他的刀子刺成重傷。
他與表哥一起長大,平時感情很好,隻因一時衝動,幾乎置表哥於死地。他因此後悔不已,從此很怕自己發脾氣,見到刀、剪刀等銳器,都要退避三舍,不僅如此,而且會用左手抓緊自己的右手,唯恐一時控製不住,會抓起刀去殺人。至於上課捂住嘴,是因為有一次老師因一件事情而斥責他,他心裏很生氣,但一覺察到自己在發火時,就驚恐起來,擔心會破口大罵老師,甚至動武,所以連忙用手將嘴捂住。
他這種過分小心的行為,是反向作用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