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心理健康篇(14)(1 / 3)

十、抵消作用

所謂“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一個小孩會說“對不起”,或以乖的表現來彌補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小孩長大之後,同樣會在適當的時候繼續以這種表示歉意的方式來補償自己的不當行為。

一個人做了對不起別人的錯事,他也許會為對方做一次好事,或主動為對方幫一次忙來抵消他的愧疚之情。

過年的時候,我國的習俗是圖吉利,最好不要打破東西,不要講不吉利的話,否則這一年財運都會不好。如果不慎打破了碗,則家裏的老人們會急忙說“碎(歲)碎(歲)平安”,用諧音法來抵消。這是因為一些不幸事件,使我們心裏難受和不安,由於事情本身已經發生了無法補救,隻好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來彌補,以減少內心的不安。這種做一些象征性的事,企圖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好的事就是抵消法。

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比方說,媽媽照顧小孩,不小心讓小孩子碰到了門、撞倒了桌子而哭起來,做媽媽的常常會用打門、打桌子的方式來哄小孩子。其實並不是大人相信門或桌子真會撞人,或者是打門或打桌子就幫小孩子出了氣,隻不過是因為內心不安,覺得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故意地做出一些事情來象征“我也盡了力”,以抵消其內疚。

抵消現象在臨床病案上也常可觀察到。一位病人,一次不慎說錯了話而出了紕漏,以後他每說一句話,就倒抽一口氣,表示已把剛才說的話收回來了,不算數;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沒有說,這樣心裏就踏實多了。

十一、補償作用

補償作用是指,個體企圖用種種方法來彌補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的不適感,從而減輕其不適感的一種心理防衛術。這種引起心理上產生不適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實,也可能僅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素質欠佳,不能在運動場上驍勇稱霸,於是在學習上拚命用功,在考場上奪冠摘桂;有的人功課不好,便在社交場所大出風頭。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乃補償作用也。

補償作用使用得當,對維護自身形象及心理健康極為有利;運用不當或過度,則會產生負效應。

一位母親,在朋友的勸告下到心理門診求治。她有3個孩子,老大、老二念中學了,品學兼優,做母親的對他們的教育得心應手,效果較好。唯有老三,已7歲,頑皮異常,經常惹禍,母親對他束手無策,無計可施。這位母親說:“我最疼愛這個孩子,有好穿的讓他先穿,有好吃的讓給他吃,打都打不下手。”

經過數次會談,才發現做母親的曾因身體虛弱,生了兩個孩子後便不想生了,但意外地又懷了孕,自己吃了些藥想打胎,卻沒有成功,隻好作罷。結果孩子生下來以後,體重不足,長大了些又常常生病,做母親的總感到有愧於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做他的母親,所以為了補償自己的罪惡感,便對這個孩子格外溺愛,要什麼給什麼,要怎樣就怎樣。孩子受嬌縱,就產生了行為問題。

經過心理醫生的分析,母親認清了自己因過分溺愛兒子反而害了他,便一改往日作風,對此子嚴加管教,不久孩子的問題就消失了。

可見,補償作用可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成就動機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適應人們改正自己的缺陷。補償作用還可以增進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維護心理健康水平。但是過分的補償則害多益少,不利心理健康。

十二、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飾作用,是指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麵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願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衛術。

合理化作用是人們運用得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其實質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一般說來,每種現象或事件的發生,都可用許多理由與方法進行解釋。合理化,則是從個體的心理需要出發,從一係列理由中選擇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別強調,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古時候有個故事,說是一個吝嗇的主人帶了仆人外出,途經一所小店,主仆二人進去各吃了一碗麵當做晚飯。仆人心想應該由主人付錢,就沒有自己結賬。主人礙於麵子,勉強替仆人付了錢,心裏卻極不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