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店來,天色已黑,仆人點上燈籠,跟隨在主人身後,慢慢向前趕路。主人因為剛才的事,心裏還在生氣,便借題發揮,轉身對仆人說:“你打著燈籠,卻走在我後麵,我怎麼看得見路?”仆人一聽,提起燈籠,腳底加油,快走了幾步趕到主人前麵照路。
哪知氣喘未定,卻聽見主人大吼一聲說:“你好大的膽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頭,讓我變成你的跟班了。”
仆人一聽,走在前麵也不行,便後退一步與主人同行,心想這下可行了吧?誰知主人火氣更大,停下來說道:“好了,造反了,你這樣子與我並肩而行,難道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嗎?”
仆人無可奈何,隻好低聲抗辯:“老爺,我走前也不是,後也中是,平行也不是,請問老爺,您到底要我走到哪裏呢?”
老爺兩眼一翻說:“把剛才那頓飯錢還給我,你愛走哪裏就走哪裏。”
這雖然是個笑話,卻說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種看法雖然不同,卻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於說出來的“理由”,而在於其本來的動機。
同樣的道理,人的行為常常由許多不同的動機而產生。一般說來,越是發於情感的,越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在各種動機當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類往往企圖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解釋其行為,以衝淡其潛意識中因自私衝動而引起的不安。
這種在一係列的動機當中,選擇一小部分最動聽、最崇高,而且最適合“理性”的動機加以強調,企圖掩蓋其內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隻有這一種原因而無其他,以使自己感覺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衛機製,就是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與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將自己內心無法接受的感覺、動機及行為歸於別人,以保持自己心靈的寧靜。合理化作用則在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過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諉過於人。比如,一位學生考試未及格,即歸咎於教師教得不好,其實,考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資不夠、沒有用心聽講、準備不充分等,並不一定是教學問題,然而,承認前麵任何一種理由,都會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歸咎於教師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謂“天亡我也,非我之過”。
合理化的另外一種表現是,在追求某一種東西而得不到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得為自己找一個言之成理的“理由”,於是常常將對方貶低,認為並非我追求不力、條件不夠,而是“不值得”太賣力,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種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現象,即稱為“酸葡萄”心理。
另一種與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稱之為“甜檸檬”心理。具有“甜檸檬”心理的人,不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隻有檸檬,就認為檸檬是甜的,這樣也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說,有的孩子天資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說“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說“失財免災”。
這種知足常樂的心理防衛機製,不失為一種幫助人們接受現實的好方法。所以說合理化作用運用得當,可以消除心理緊張、緩和心理氣氛、減少攻擊性衝動和攻擊行為產生的可能性。若運用過度,則會阻礙人們去追求真正需要的東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礙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來處理問題。有位病人,懷疑鄰居故意與他為難,製造聲響來騷擾他,於是強調鄰居應該和平共處、互相幫助、互敬互愛。但卻時常批評他的鄰居不講道理、沒良心、罪大惡極……當他“覺得”鄰居在吵鬧他時,馬上凶狠狠地跑到別人家裏,高聲責罵,有時甚至動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認自己脾氣暴躁,反而認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相處,完全合理。
十三、壓抑作用
壓抑作用是指,當一個人的欲望、衝動或本能無法達到滿足或表現時,有意識地去壓抑、控製、想辦法延期,以滿足其需要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製。換句話說,壓抑作用是“自我”機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執行的心理機能。舉例來說,一個兒童看到食品店門口擺著香噴噴的食品時,隻能抑住口水,不會賴要或偷拿,心想:這是商店裏東西,自己不能拿來吃,回家向媽媽要錢來買才行……
可以說我們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個人的壓抑作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的。越是成熟、有修養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壓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