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講的一些厭煩表現,幾乎都是屬於正常的厭煩。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看,有些人的厭煩是由於精神貧乏、內心空虛所引起的。產生這種厭煩感的生理機製,簡單來說,就是由於大腦缺乏外界的刺激,而經常處於“休息”的狀態。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越是豐富多彩,那麼他的厭煩情緒就會越少,因為他們會用很多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來填補他們的心靈和餘閑時間。例如,在我國深圳,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生活在這樣氣氛中的人們,厭煩感就會很少。
由此可見,這裏所講的這一類厭煩感是和缺少期望有關係。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話,那就會在大腦皮層上不斷地產生一個個興奮中心,使他處於精神振奮的狀態,不會產生厭煩感。臨床觀察證實:病情嚴重的人通常不會覺得厭煩,因為他總是在期望病情好轉、早日痊愈;相反地,那些病快治愈的人,卻常常感到煩不可耐。
綜上所述,消除由心理原因所造成的厭煩感的辦法,可以列出下麵幾點:
(1)理想、信念不可缺。如果一個青年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標,總是覺得前途渺茫,沒啥“奔頭”,那他(她)必然會感到終日懨懨無生氣。中國有句俗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當然是貶義的俗語,指責混日子過的人。如果你連每天敲鍾的欲望都喪失了,還能不感到厭煩嗎?
(2)身體鍛煉很重要。“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魄之中”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說來,身體衰弱、病魔纏身,而又失去生活奮鬥目標的人,往往會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有個別的人,因為禁受不住痛苦不堪的慢性病折磨,以致生活乏味,失去生的意誌。當然,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有誌青年沒有被病殘所嚇倒,他們頑強拚搏而勵誌成才,這是因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和明確的生活目標。
(3)生活充實有意義。一心要為社會進步發展而竭盡全力貢獻才智,為大眾幸福而赴湯蹈火奉獻汗水與熱血的青年人,他們會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是不會感到厭煩的。相反的,一些烏合之眾的青年團夥,由於缺少遠大理想的精神支柱,生活目標隻是吃喝玩樂,往往因為相互鬼混得煩膩了,因而長久不了,一哄而散,也是這個道理。
讓我們把生活安排得更加充實些!更加富有社會意義些!
青少年個性的培養和發展
什麼是個性呢?心理學認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穩定的、獨特的、整體的精神麵貌。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是非常複雜的,它既包括一切人所共有的心理特點,如每個人都有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意誌活動,都有自己的民族感情、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也包括每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特點,如有人視覺感受性高,有人聽覺感受性高;有人形象記憶好,有人抽象記憶好;有人思維深刻靈活,有人思維膚淺呆板;有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有人情感內向、離群索居;有人堅強果斷,有人優柔寡斷;有人興趣廣泛,有人興趣狹窄;有人謙虛謹慎,有人驕傲自滿;有人勤勞,有人懶惰;有人誌存高遠,有人胸無大誌等。所有這些共同的心理特點和獨特的心理特點,便組成了每個人總體的精神麵貌,也就是個性。共同的心理特點和獨特的心理特點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共同的心理特點總是體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而每個個體獨特的心理特點,又是在共同心理特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們平時所說的一個人的個性怎樣,主要是指個性的獨特性一麵而言。由於人的個性獨特性不同,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因此,人的個性表現千差萬別,這就是個性差異。
青少年朋友們,許多在學業、事業上做出成績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體驗,那就是:人要有點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指個性。人生價值的表現,主要決定於一個人個性精神的表現。個性頑強,對祖國和人民有所貢獻,人生就有價值;飽食終日,無所作為,人生的價值就渺小。人生的價值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應以對祖國和人民有無貢獻為尺度。要發展個性,在人生道路上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掙脫來自內外部的束縛,擺脫舊我,鑄造新我。要揚棄自己個性中軟弱無能的一麵,誌存高遠,追求真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增長才幹。這樣,每個人都會在社會生活中,找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