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團麻,不可能事事都理出頭緒,符合自己的心願和認識。偶爾也要屈服,改變自己的認識。胸懷大誌的人眼光放遠,“退一步天寬地闊”。隻要大事不受影響,在無足輕重的小事上可不必過分堅持,作出讓步、認同,可以減輕自己的煩惱。
5.幻想
通過回憶和想象的作用,把自己處於一個理想的境界,用脫離實際的虛構的方法應付挫折和衝突,在幻想中處理心理上的紛擾,讓欲望得到滿足。如魯迅筆下的阿Q所采用的精神勝利法,還有的用相信命運的迷信方法緩解內心的衝突。這種自我安慰、虛構想象、求神拜佛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緊張的心境,但也容易陷入與現實分離的境地,產生更大的煩惱。幻想如果運用得當,亦可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幻想的常見形式之一是“白日夢”和“精神會餐”,借此脫離現實,在幻想中得到滿足。
6.善於對內心進行表達
心緒紛亂解不開時,去找老師或親朋好友,或其他信得過的人暢述心境、利用幽默或“將心比心”等不同的方式婉轉或直率地表達內心,調節內心的衝突,求得別人的疏導和指點。
二、直接控製法
1.少思
在一定的時間內隻去做或思考一件事,以減少精神負擔。心理學家認為,麵對許多急需處理的事情,精神壓力大,易患憂鬱、精神崩潰等疾病。
2.冷漠
冷漠絕非感情冷漠、麻木不仁、無動於衷,它是一種情緒體驗和內心活動,隻是將這種受挫折後的不快暫藏心底,以減輕煩惱,起到穩定和調節情緒的作用。
3.語言暗示
語言具有獨特的高級心理功能,語言暗示對人的情緒乃至行為都會有奇妙的影響和調節作用。它可以使緊張狀態放鬆,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語言暗示可以用不出聲的內部語言,亦可自言自語,或在無人處大聲疾呼以加強效果,還可以懸掛詞語等方式鞭策自己。
4.孤立
就是從不能滿足的情境中退卻,盡量避免同現實接觸的反應。如受了批評避免同友人、同學交談以減少煩惱。
5.補償
把某些情緒化為行為的力量,它具有修複和補償功能。如其貌不揚,便把精力集中到學習和科研上,從學習和事業成就中得到補償。
三、直接行為控製
1.遷怒
即“找替罪羊”,把一股怒氣發在無辜者身上,是改變目標的間接攻擊。如丈夫在外麵受氣回家同妻子發泄,夫妻吵架打孩子。其憤怒雖沒直接指向目標,但由於得到發泄,可以使心情得到一時的平靜。
2.執拗
故意重複做某種無效的動作,盡管這種動作無任何效果,但仍然要做下去,以表示自己不滿的抗議,往往不能被其他適當的行為所代替。
3.幽默
以間接攻擊代替直接的人身攻擊,一束鄙視的目光,一個刻薄的嘲諷,或半真半假寓意頗深的玩笑,都可以使對方感到屈辱,從而使自己的怨恨得到緩解。
4.攻擊
這是在消極情緒下產生的,受憤怒情緒所支配的行為。如嘲笑、斥責、毆打,甚至殺害使其受挫折的對象。
5.轉移注意力
即把注意力從消極的情緒上轉移到積極方麵去。如在苦悶的時候聽聽音樂等,或者強迫自己做一些與激情相反的動作,如開窗、踱方步。另外,踏青、觀景等行為也是轉移注意力,驅散煩惱的有效方法,正如王羲之所說:“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
心理疾病的三個發展階段
人們產生心理疾病時,大都有個從淺到深、從輕到重的發展演變過程。我們若是了解到它的發展過程,就會有助於判斷心理疾病患者究竟“病”到了什麼程度,然後,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
心理疾病大體上有如下3個發展階段:
(1)初期階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主要表現是,接受身體的內部或外部刺激後,會直接地,甚至是立即地產生“反應性”(也可以叫作“應答性”)變化。例如,驚叫、否認、不予理睬、心悸、血壓升高等現象。屬於這一階段的“患者”,一般會表現出如下一些情況:
①有的“患者”自我解嘲。他們的行動往往像是無意識地、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做的,甚至會“自欺欺人”式地為自己的行動辯解,認為自己的行動是合理化的、理想化的。例如,自己幹了一件蠢事,當別人批評或勸阻他的時候,他反倒振振有詞地說什麼“你不懂!”“你外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