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有關厭學的心理概述(3)(1 / 2)

②有的“患者”轉移目標。他們往往用另外一種虛假的情感來代替、掩飾他的真實情感。例如,失戀時,用回憶對方的全部“缺點”來衝淡愛慕、思念的感情。

總之,心理疾病剛剛發作的時期,他們給自己尋找排泄心理阻塞的出路,尋找逃躲心理遭受風暴衝擊的避風港。

(2)中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疾病“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主要表現為不適應性的變化。心理疾病的先兆,越來越顯著了。他們一般會表現出如下一些情況:

①情緒反應強烈。例如,恐懼、焦慮、憤怒、抑鬱、內疚、羞愧、怨恨、委屈,甚至有癔症性反應、妄想症反應、強迫性反應和疑病性反應等。

②行為變化強烈。例如,肌肉緊張、顫動、口吃、用手敲桌子、失眠、拚命地抽煙或喝酒等。

③生理變化強烈。例如,厭食、口幹、胸悶、幹咳、心動過速、心區疼痛、臉頰潮紅、多尿、尿急、多汗、月經不調、乳汁減少等。

(3)後期階段。這是真正的疾病階段。在這個時期,患者隨著來自身體內外刺激的強度、時間頻度的不同,以及每個人的人格特點的不同,會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精神症狀,嚴重的會輕生自殺。像這樣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應該向精神病醫生和變態心理學專家求助。至於心理健康學,隻能從“防患於未然”的角度出發,幫助一些心理疾病初期“患者”,防止症狀惡化到後期階段。

心理疲勞與心理疾病

青年朋友可能對“心理疲勞”這個詞感到很生疏,也許從來沒聽說過。的確,人們經常愛講身體疲勞、生理疲勞,但卻很少講心理疲勞。那麼,什麼叫做心理疲勞呢?

在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你先回想一下,你是否感到自己有下麵這樣一些症狀?

(1)早晨起床後,感到全身發懶,四肢沉重,心情不好;

(2)工作不起勁,什麼都懶得去做,甚至不願意和別人交談;

(3)工作中差錯多,工作效率也低;

(4)容易神經過敏,芝麻大一點不順心的事,也會大動肝火;

(5)因為眩暈、頭痛、頭重、背痛、惡心等,感到很不舒服;

(6)眼睛容易疲勞,視力遲鈍;

(7)犯困,可是躺到床上又睡不著;

(8)便秘或者腹瀉;

(9)沒食欲,挑食,口味變化快。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這些症狀,那就可以說你的心理很疲勞了。因為這9項症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而這些心理疾病的先兆,都是由於心理疲勞所引起的。

為了把心理疲勞和心理疾病的關係講清楚,下麵分別從幾個小問題談起。

(1)生理心理學家給心理疲勞下的定義是:在長期思考或者在和別人激烈爭吵後,陷入“心力衰竭”狀態的疲勞,叫做心理疲勞。心理疲勞的一般表現是:當你長時間繼續不斷地從事力不從心的腦力勞動後,你感到精力不支,而且勞動效率顯著下降。

引起心理疲勞的原因很多。比如說,周圍環境不安靜,噪音多,幹不熟悉或者不習慣的工作,過亮的照明,以至營養不足,低血壓等,都是心理疲勞的病因。但是,最大的原因還是心理因素。例如,煩躁、焦急、過重的心理壓力等。同樣的不安靜的環境、噪音、不熟悉的或不習慣的工作條件以及各種不利的外界條件,對於不同的人的心理疲勞影響,不僅僅在程度上、強度上會不相同,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會有反應作用。這就很清楚地說明了心理因素是造成心理疲勞的最主要的原因。

從臨床上可以看出,心因性疾病的患者,心理疲勞的症狀最重,他們最容易患神經失調或者神經緊張這類疾病。心理疲勞是心理病症的警告信號。如果不重視這個信號的意義,硬是要去闖“紅燈”,咬緊牙關硬挺過去,仍然繼續去幹力不從心的繁重的腦力勞動,那麼你的疲勞感覺會進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