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精神疾病種種
英國的研究報告提出90%的自殺者患有精神疾病。有人指出2/3的自殺者患抑鬱性疾病。美國有一回顧性研究,發現134例自殺身亡的人中,60例有躁狂抑鬱症病史,31例是慢性酒精中毒,5例有慢性腦病綜合征,3例為精神分裂症,2例為藥癮,25例診斷不明,但肯定是精神疾病,5例有內科疾病史,隻有3例是正常人。顯然精神疾病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應受到高度重視。有些學者認為一些原因不明的自殺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殺後,應考慮死者患有精神疾病。抑鬱症與自殺關係最密切,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
抑鬱症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少、工作學習效率低、對未來悲觀失望、早醒、精力不足、無明顯原因的食欲銳減、體重減輕、時有輕生念頭等。輕者可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常不易為人們所覺察。抑鬱症患者自殺率約為10%~15%左右。在青少年中,有多高比例的人患抑鬱症,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因其症狀隱蔽,不易被發現,故應引起人們的警惕。下麵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例1,女性,21歲。她在大學一年級初期學習成績頗佳。但逐漸感到腦子很笨、發木,心情不暢,消沉、沮喪,對學習無興趣,對未來缺乏信心,悲觀失望。常訴疲乏無力,精力不足,學習成績下降,以致數門功課不及格,經常回到房間哭泣,少動、少語。哥哥是同校的研究生,經常責備她不爭氣,於是心理壓力更大。老師發現,她情緒低落已經兩個多月,認為她患了抑鬱症,應找精神科醫生及時醫治。而她的哥哥否認她有精神病,拒絕醫治。老師很同情她,親自找精神科醫生谘詢。醫生特別提醒應防範自殺。不幸的是未能及時處理,1周後,她終於跳樓自殺身亡。
例2,女性,大學生,高中畢業時是班上的優秀生。大學第一學期,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半年後,她感到腦子開不動,聽不進課,記憶力不佳,疲乏無力,早醒,情緒十分低落,無法繼續學習,主動要求回家。父母感到驚訝,誤認為她可能因失戀影響了情緒與功課,不僅不給予安慰,反而打了她一頓。她感到十分委屈,訴說自己的抑鬱體驗,父母依然不能理解。後因她多次想跳河自盡,其母才來找精神科醫生診治。得悉女兒患抑鬱症後,其父親才如夢初醒。經服藥治療,情況良好。
以上兩例抑鬱症,起初均未能被親人覺察。後因處理不同,結果迥異,教訓可謂不小。在青少年中不乏類似情況,應引起高度警惕。
無論抑鬱症患者還是正常人自殺,均有一個心理過程。在情緒極低時,他們常有絕望、無助,自認無價值、活著無意義,回憶過去,譴責自己的體驗。他們麵對現實感到困難重重,展望未來感到悲觀失望。認為自己活著是家人的包袱,自殺的念頭便黯然而生。
自殺的行動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出現自殺意念。第二階段這些意念不斷湧現,進而變為行動,但往往是不成功的,因為患者對生與死的選擇還存在內心的矛盾。在此階段仍有求生的願望。有人統計過,有68%的人流露出自殺觀念,約有38%的人表明將要采取行動。在自殺當天向醫生求助者僅占7%,故稱第二階段為向外呼喚和求助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得到有效的幫助,仍可能幸免於死。可惜這一階段常被人們所忽視。最後階段,自殺者往往果斷、堅決地采取出乎人們意料的行動,其自殺成功率極高。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下列幾點,不可忽視:
(1)減少壓力:青少年的壓力不外乎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心理、社會因素容易導致青少年發生情緒危機,如危機得不到妥善處理,則可能迫使青少年走上絕路。父母和教師應善於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及時給予安慰,關心與開導,並幫助其解決具體問題。對付危機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異。一般應穩定情緒或誘導宣泄,解除憂傷,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危機。必要時可到精神科進行心理谘詢。
(2)糾正不良性格:不是每個青少年遇到心理創傷和危機都走絕路。自殺的畢竟是少數,這與他們的個性有關。性格內向者,遇到問題不願暴露;性格中有較多的抑鬱傾向者,看問題悲觀消極,不易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麵;性格固執者,遇到挫折,則認為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別無選擇,隻有一死了之;情緒不穩,趨向極端者遇挫折也易發生輕生念頭。作為青少年,要糾正不良性格,就應不斷從實踐中鍛煉自己,從克服各種矛盾、衝突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應付能力;同時要善於自我控製、自我評價,在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逐漸成長、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