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自殺的預測:自殺有一個心理過程,如能及時發現並加以防範,是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的。據統計,從自殺預備到自殺,曆時半年以上者為81.3%,其間有充分的時間來預防。一般青少年企圖自殺者6%~27.5%有遺書。對青少年的自殺企圖,父母、教師和親人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加以疏導。對長時間情緒低落者或抑鬱者,宜及時找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工作者診治。
厭學生的心理分析
“厭學生”的提法過於籠統,厭學的背後要具體分析,是學習基礎不好、學習成績落後,還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無效率?是思想品德素質低,還是行為規範遵守紀律差?是個人性格、心理行為有偏差,還是智商偏弱?各種各樣,不一而足。通常來說,厭學生大致有下麵幾種類型:
(1)從全麵發展的角度來看:有的學生思想純正、品德優良,但成績卻長期處於尾部;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錯,但在思想品德行為規範方麵卻很有欠缺,屢犯校紀校規,具有極強的叛逆心理;有的學生則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皆不錯,但身體卻奇差,有點壓力就容易厭學;還有的學生身體挺棒,可品德和學習成績都很差,當然這樣的學生是極少數,卻也是厭學的一小撮。
(2)從智力角度看:有的學生的確不聰明,反應較通常學生要遲鈍,再加上基礎不好,學習方法不對頭,因此盡管他要學,也沒什麼氣色;有的學生智力並不差,隻是因為學習態度一直不夠端正,不肯下苦功,所以成績也一直上不來。
(3)從心理行為看:有的學生雖竭盡全力,也難有所成,嚐夠了失敗的痛苦,故麵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學生則平時學習尚可,但一到考試就緊張,引起行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緊張,越失常;有的學生則認為眼下努力為時尚早,自己從來都是靠“臨時抱佛腳”,現在“苦讀”不合算,不如到時候再說,故而成績也難有起色。
總之,對厭學生要具體分析,要辯證分析,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正因為厭學生的類型各種各樣,他們的心理也不盡相同,我們接觸過一些厭學的“差生”,也與他們進行了交談,了解他們的一些心理狀況。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自責。恨自己“笨”,恨自己“不成器”,恨自己“不成鋼”。這種心理主要是那些學習態度尚端正,但學習成績總是無大起色的學生。他們不是沒有拚搏過、奮鬥過,卻一次一次嚐到失敗的“苦果”,於是他們動搖了,退卻了,喪失了自信。
(2)打混。這種學生雖是“差生”,厭學情緒的表現主要是無所謂。往往因家庭境況較好,而無緊迫感。熱衷於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電腦,看到別人學習艱苦認為是不值得,且尋得“歡樂”、“開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3)後悔。這部分“差生”對以往因為自身的所作所為而造成的某方麵“差”的狀況後悔,為目前差人甚遠而擔憂,為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而彷徨,為沒有正確的“向導”而發愁。這部分人在厭學的“差生”中絕不占少數。
(4)灰心。自暴自棄,這也是“差生”中一種較普遍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學習方麵的“差”,甚或“雙差”,如今已是積重難返,長期以來,教師已經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自己即使想努力,也未見有什麼用。尤其是那些“雙差生”,以往也許也跟教師發生過爭執,給教師留下過不好的印象,他們看自己前途,覺得一片黑暗,於是也就缺乏前進的動力,缺乏前進的目標,而采取自暴自棄的態度。當然,實際表現中,情況則更為複雜,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則是既“灰”又“混”,還有的是由“恨”再“悔”而“灰”,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