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厭學的種種表現(2)(1 / 3)

據小鄭自我介紹,他今年28歲,吉林省樺甸人,理想是當一名教師。2005年畢業後,他在廣東任過代課教師,月薪1000元左右,2008年被辭退。後來,他回到老家,白天找學生補習,晚上在學校門口擺小攤、賣燒烤,“賺幾個零花錢,勉強度日”。

“現在找工作太難了,沒有背景,家裏困難,又不是名牌大學畢業,投簡曆都是石沉大海。”小鄭說,5年間他無數次投簡曆,都被拒之門外,這些經曆把他年少時美好的抱負和夢想都磨滅了。他想自己創業,但經濟條件不允許,父母下崗失業,上大學花光了家裏積蓄,自己工作掙的錢都寄回家還債了,而“想貸款,門都沒有”。

“要畢業證沒用,許多地方甚至連麵試的機會都不給你,我這幾年大學是白讀了。”解釋火燒畢業證的原因,小鄭表示,他不想作秀,更不想被人同情,就是想發泄心裏的壓抑和無奈,同時也想借此引起社會對失業大學生的關注。

“火燒畢業證”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後,立即在各大網站流傳,跟帖論戰隨之而起,人人網還就此在網民中展開了討論。在小鄭的家鄉吉林省,這一事件也導致諸多在校大學生的關注和反思,成為校園熱點話題。

“看似瘋狂之舉,卻是一種另類的行為藝術,反映了當代部分大學生的酸楚和無奈。”長春大學學生小關對小鄭的行為表示理解。他說:“寒窗苦讀16年才能拿到大學畢業證,按道理應倍加珍惜。但這年頭,碩士博士滿街走,本科生又算什麼?除了名牌大學,其餘高校的文憑大多不是什麼有分量的敲門磚。讀完大學卻難以找到工作,這種心理壓力和生活窮困是通常大學生難以承受的。”

吉林大學同學小郭認為:“畢業證本來是大學學識能力達標的一個證明。但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麵大學生工作難找,另一方麵招聘單位抱怨招不到人才,形容現在的大學像速成班,高等教育質量滑坡,課程科目與社會需求脫節。捫心自問,有的大學生念書期間心態浮躁;有的人每天花大量時間上網泡吧、交友戀愛,4年一晃兒過去,除了一張畢業證,真本事真功夫又有多少?大學生隻有努力提高自身實力,才能在就業市場上謀得一席之地,與其怒燒畢業證,不如趁現在多努力。”

“實際上對於我們專科生來說,畢業證沒有太大意義,我們找工作憑的就是能力。”吉林工商學院學生小呂表示,畢業證是辛苦學習10多年後得到的認可證書,燒掉它是一個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何況,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大學文憑早就不再是就業護身符,不能把工作指望全落在這張紙上,要被社會認可和接受,關鍵還在於提高自身能力。

小鄭火燒畢業證後,被個別網民尊為“2010年史上最牛大學生”、“有個性”。對此,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趙宏義指出,這一特例是青年人理想、願望長期得不到實現而產生的一種過激反應,冷靜一段時間後自然會回歸常態。

“一張燃燒的畢業證照亮了諸多現實問題,但反思過程中,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高校和社會”,趙宏義認為,就業涉及個人能力和社會需求等問題,青年人要內外因結合看問題,從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鞭策自己發展,以適應將來的崗位需求。

“考霸”張非

“考霸”是一個新詞,是教育部這些年來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考霸”主角張非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多次參加高考,還曾為高考狀元,一次考入北大,兩次考入清華,故名“考霸”。但因沉迷網絡,幾年間先後從北大、清華退學。他的話題延伸至今,演變成一個更為廣泛的問題——退學。

張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