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厭學的原因(1)(1 / 3)

厭學之謎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都盡心盡力給學生創造條件,寄望學生擁有閃亮的人生;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桃李滿天下,希望自己的學生擁有此刻人生的閃亮,桃李芬芳、出類拔萃;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閃亮。

即使如此圍繞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還是出現了:網絡上癮、厭學、抑鬱、焦慮、強迫、品行障礙、環境不適、離家出走……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學生,還困擾著教師和家長。

學生痛苦,家長痛心,教師頭痛。家長管不了,教師教不好,好學生做不了,這到底怎麼啦!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這樣的情形呢?

厭學原因淺說

要想處理學生的厭學情緒問題,首先應了解學生厭學背後的原因。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厭學原因也不同。

從學生角度來看,心理上原因主要有兩個:動機和興趣。有些學生學習基礎差,努力之後成績仍然不能提高,引起學習缺乏信心,進而厭學。部分學生受家庭影響。有些學生家境比較殷實,生活條件比較優越,衣食無憂,所以缺乏一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思想上奉行一種讀書無用論,在學習上就表現為缺乏學習動力,厭學情緒較重;有些學生因為父母關係不夠穩定或者是單親家庭,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缺乏關愛與督促,所以叛逆心理嚴重,曠課、逃學現象屢有發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學校和教師造成的:學生對某個教師所教的學科不感興趣,或者是不喜歡某個教師,而教師沒有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進而引起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恐懼心理,無法實現正常的學習,完不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不久就被教師劃入差生的行列,於是就一直差了下去。

在目前情況下,大部分老師采用的是同步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是“一刀切”、“同步走”的模式,大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主動性和差異,引起“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情況。

而雪上加霜的是,學校為了片麵追求升學率,隻強調總分,各科一擁而上,忽視了學生的單科興趣,而學生的單科興趣往往是全麵發展的發動機。另外,學校的各類活動盡可能的圍繞教學質量進行,單調枯燥,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學生寧願在校外混,也不願跨進學校門。

另外,媒體的一些報導和宣傳的多是一些讀書時成績不好,然而仍能獲得成功的樣板,使學生覺得不學習也能成才,負麵影響極大。

健康與疲勞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也是學習的本錢。健康對學習影響甚大,健康與疲勞有著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勞逸結合,保持健康的身心是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基礎。

健康的涵義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前者主要指有無感官損傷或特殊缺陷,例如閱讀困難或發音的特殊困難;也指健康變化。後者指情緒上的安寧及個人與社會的適應。因為一個人的需要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永久的滿足,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完全完美的心理健康。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的、社會的情緒問題。處理這些問題或與之共處,是優化學業成績的一個先決條件。因為心理活動不健康也許會產生自卑感、不安全感、個人無價值感、敵對感、犯罪感等情緒。這種情緒將引起症狀性行為,如成績突然下降,對批評尤其敏感,忌妒心特重,搬弄是非,心境變化多端,常訴有病而檢查無病,不能控製自己等。症狀性行為的源泉是取得優良成績的壓力太大,非難太多,環境,溺愛等。老師要隨時觀察、分析,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克服症狀性行為,保證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

在學習上,思維定勢,腦力勞動左側化,感官偏用,超過度學習,都是導致疲勞的經常性的原因。思維定勢是人們思維沿著同一傾向活動,也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它會引起思維的惰性、呆板性。聽說法的代換操練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勢。腦力勞動的左側化,指較長時期地不用大腦的右半球進行形象思維,滿堂灌就是一例。感官偏用指過久地單聽,單視、單寫、單讀。超過度學習指過度以後繼續學習,也指不顧疲勞的“硬學”。以上四者都是能夠避免的疲勞源。

不同的科目、時間、年齡產生疲勞的程度不同。按疲勞度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也是避免或減少疲勞的辦法。

(1)學科疲勞程度實驗:疲勞程度最高的學科是數學,次高的是體育,中等的是語文和理化,最低的是音樂、繪畫和製圖。

(2)不同年齡每次學習的時間長度:3~5歲為25~30分鍾,6~8歲為30~40分鍾,9~12歲為40~50分鍾,13~15歲為50~60分鍾,15以上為60~9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