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試驗表明:假如發生耳前庭聽覺失衡,就會刺激大腦中樞係統,影響腦垂體正常工作,使大腦產生焦慮感;在這種焦慮感的影響下,學生就很難集中精力進行學習,並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引起厭學症的發生。
同時,雙耳前庭失衡造成的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考生,無形中增大了考生的壓力,造成考試狀態不佳。
學校教育之痛
如校園中沒有良好的學習風氣,課堂教學設置的不盡合理,學生在考試中屢屢失敗,成績無法提高,難以體現自己的優點和價值,老師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老師不當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手段,不和諧的師生關係等。其中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以及沒有良好的學習風氣是造成學生厭學比較突出的因素。
教育之痛,人人都感同身受。其根本問題不在於我們老師的負擔多大,學生的任務多重,而在於我們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為之間已經沒有辦法黏合在一起,這種脫離的狀態使得整個教育體係麵臨“兩張皮”的困境。
一邊是熱熱鬧鬧的先進教育理念教育,一邊是落後陳舊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教育考核體係,兩者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已經成為兩個完全不同的體係,都失去了交叉點。
我們的課程的教育理念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思維質量、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情感目標和可持續發展。
老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學關係的學習者、研究者、組織者。新課程還有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強調減輕老師和學生的負擔。評價上以“促進發展”為最終目的,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關注老師、學生在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和調控功能,激發老師、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促使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對老師評價的目標是建立促進老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評價體係,改變長期以來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老師評價唯一標準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有利於老師成長的新型老師評價標準。對學生評價的目標是建立評價學生全麵發展的評價體係,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斷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反思當前中國教育的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不能以人為本
教育的內涵是對人的理解,而人的本義是一種生命運動形式,所以教育使命的確立應建立在對人完整意義理解基礎之上,是包括認知、情感、運動三位一體的教育。而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卻無視人的存在,把這一複雜的任務進行簡化解決,三維成了一維,教學目標縮合為單一的認知目標,對其他教學目標往往不加重視,甚至漠然視之,或根本無所知之。
2.師生主客異位
“把課堂還給學生”已經呼喚很長時間了,但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我們的老師有個特點,太愛講,太迷信自己的講。出現這種現象也許有3種原因:①不相信學生,總喜歡把自己領會理解的東西去告訴學生,總覺得學生是領會不出來的;②本應由學生可以完成的,總是老師自己去講,追求的是學生“知道”、“記住”;③為了更好地控製課堂教學,讓學生圍著自己轉,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開課、優質課。無論是哪一種,學生要麼是認真的聽眾觀眾,要麼是被老師支配的活的木偶。本應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完全成了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與課堂教學的本來目的相去甚遠。
3.學習與現實脫節
教學從經濟學上來說,它相對於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具有集約性、高效性、經濟性的特征,也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這種觀點一直以來也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學校教育的優點。但從教育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這一點來說,卻未必必須是經濟的,有時可能會是適得其反。我們的課堂教學情境是老師精心設計的,按部就班,不蔓不枝。之所以喜愛這種模式,或者是擔心把學生引入“理解的誤區”,或者是害怕自己不能掌控而出現“難堪”局麵。這種學習情境的人造性,很難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將來也很難勝任真實的工作,出現知識學習與能力大小不成比例的結果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