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師與學生無法合作學習
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還是原來的“自我學習”,老師在上麵講,學生在下麵聽;老師在上麵問,學生在下麵答。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思維的對話、靈魂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而有效的合作學習一方麵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另一方麵可以彌補一個老師麵對眾多學生個體差異時的不足,有助於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5.情感缺失
情感缺位也是目前我們課堂教學比較嚴重的問題。課堂氣氛呆板、沉悶,每天的教學過程都是一樣,學生為了考試與升學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聽去記,這使得一部分同學每天懶洋洋地上學,筋疲力盡地回家。獲得未知的東西本來是如饑似渴的事情,現在反而是一種負擔,而不像兒童時期那樣問這問那。
教學過程假如理解為一種活動的話,活動的主體之間及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僅包括認知信息的流動,也是情感信息的流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許多老師隻注重知識性信息交流,而忽視師生之間及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注意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致課堂沉悶,學生是心力交瘁硬著頭皮去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拖堂”使人疲倦
“拖堂”現象在很多學校相當普遍的存在。更令人吃驚的是,一些頗具規模和級別的公開課、示範課上,老師“拖堂”也屢見不鮮。“拖堂”危害極大。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仍未導致廣大老師和有關教育職能部門的足夠重視。下麵講講拖堂的危害。
(1)學生普遍不滿。筆者曾就“拖堂”問題在幾所學校進行過不同形式的調查,結果十之八九的學生對此牢騷滿腹。本來課間才10分鍾,哪位教師把講課時間往後那麼一“延”,另一位再向前那麼一“伸”,兩頭這麼一夾,還能留給學生多少時間?有時學生連上廁所的空都沒有了,更不用說休息休息,活動活動,為下節課做準備了,搞得學生很被動,很忙亂。實際上學生特煩拖堂,多數是敢怒不敢言。因受注意規律的支配,拖堂的這段時間內,實際上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最近在某中學看到一摞學生評價老師的調查表。在“你最喜歡什麼樣的教師”、“你最不喜歡什麼樣的教師”問號後麵,一半以上學生填寫的竟是“不拖堂的教師”和“拖堂的教師”。
說實話,孩子所不喜歡的拖堂教師,大多是責任心極強的教師,其中有的還是優秀老師。拖堂的教師實際上是很辛苦的。一天要講幾堂課,每節課講了幾十分鍾,口幹舌燥,腰酸背痛,兩腿發麻;而下課鈴響後,仍然堅持再講幾分鍾。可一番辛苦換來的卻是學生的抱怨,這又何苦呢?
拖堂教師是否想到,孩子一天那麼多的課,課間隻有10來分鍾,哪個學生不想抓住這短暫的機會,像一首歌唱的那樣,看看藍天,看看綠樹,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放鬆一下大腦;或去操場上逗逗樂、拍拍球、做做遊戲等。不僅如此,學生更要利用這段時間,去喝口水,去上廁所。教育部門和學校之所以把一節課時間規定得很死,正是考慮到孩子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課間10分鍾的休息,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思想,體現了教育規律,體現了青少年成長規律。
拖堂教師是否還想到,你也許是在利用課間這幾分鍾把該講的講了,認為講了就實現了備課的教學目標,講完了,也就問心無愧了。這可是為學生好呀!可你們在乎學生的反應嗎?你們想到教學效果嗎?你們講的內容學生聽進去了嗎?
(2)影響其他老師上課。有時下課了,某老師還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直拖到有事想到班裏去的教師或下一節課的教師麵露慍色地恭候在教室門口了,其場麵之尷尬不言而喻。為此鬧矛盾和意見的也不在少數。
(3)有損師表和校風。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要求學生有時間觀念,可教師在工作中拉拉蹋蹋,上課拖堂,那隻能使學生的行為與老師的教育背道而馳,養成不良習慣、形成怠惰風氣。
(4)學習方麵:①下課鈴響後,別的班級的同學追逐打鬧的嬉笑聲、喧嘩聲令人心煩,沒有心思繼續聽下去,有時強迫自己聽講,效果也很差。②“拖堂”後遇到沒搞懂的問題,在上下堂課時也不定心或耳邊還回響著上堂課教師所講內容。③“拖堂”時間裏,教師講得快,所授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是草草了事,使學生們學習中的問題越來越多。④學生來不及做下節課的準備工作。
(5)情感方麵:①學生們對經常“拖堂”的教師,上他的課時總好像有一種負擔,有時甚至討厭這門學科。②“拖堂”後,學生總是認為課間時間沒休息到,心裏有一絲不快感,甚至對“拖堂”教師產生反感情緒。③同情“拖堂”教師、更能理解“拖堂”教師的苦心,但同時又不願意教師“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