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原因
如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家庭的破裂、離異,家長對學生的教育缺乏積極性與重視,家長教育方式太過嚴厲粗暴,家長對學生過高的期望與學生實際能力之間的過大差距等。其中教育方式的嚴厲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容易使學生滋生厭學情緒。
對於家庭教育的問題,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學生,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學生的最可怕的禮物。”
馬卡連柯
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差異是巨大的。
從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但假如我們的教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呀!
早期教育的原則:能力勝於智力。
因為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情感因素壓倒了理智因素。
一個獨生子女受到4位祖輩和兩位父母的鍾愛與嗬護,學生處在核心地位,被過多過滿的愛包圍著。他們很容易發展為“隻知受愛,不知愛人”,“生理發展超前,心裏成熟滯後”,“消費超前,道德滯後”,“依賴性太強,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嚴重欠缺的人。
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教師的培養下,沒有完全建立起獨立的人格和能力。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千般恩愛,集於一身。家長望子(女)成龍心切,但又無法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規律和方法。
這個問題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許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學生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後做大官;明天他們假如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學生發奮讀書;後天“超女”很熱,就趕集般的把學生送交特長班、藝術學校……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學生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
(1)家長完全奴役學生,也就是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往東你不敢向西。
(2)家長對學生無論不問,完全讓學生“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因此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許多留守不留守的家庭都是如此。但不管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後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學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成為相當可怕的教育誤區。在這方麵,許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學生的心理、情感、意誌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學生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學生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此外,有些家長的教育意識雖然增強,但因為時間精力不夠,隻能在生活方麵給以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以此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最後,社會影響因素繁多而複雜,家庭教育的控製力大大減低,尤其是性教育方麵,成為學生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家長的虛榮心作祟
中國的教育有問題,這是許多人感同身受的,這背後不僅僅是體製上的問題,同時也與中國的人的傳統觀念有很大的關係。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問題:
(1)中國學生沒有明確而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動力,這個主要是觀念問題所導致的。
(2)中國的教育不夠人性化,力圖把人腦打造成電腦,這個就是體製所引起的。
中國的學生從小就被強迫著去學習許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學了有什麼用的。如果有的話,隻是努力地盲目地學,僅僅是為了考出個好成績,以得到父母和教師的表揚,還有同學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