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控製學生的家長
這類家長愛一切包辦,他們希望學生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能有片刻放鬆。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進了家門,把書包放下,聊幾句當天校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父親就大喊著要學生去學習。
這位父親就屬於一切包辦的控製型家長,子女必須按他的要求時刻把心放在學習上,每分鍾都要用在學習上,一切作息以學習為目標。這位父親的控製行為遭到學生的強烈反抗,孩子哭著憤怒地和父親爭吵,然後一眼書也沒看,在哭泣中睡著了,父親則氣得渾身發抖。
家長再有閱曆,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參加高考。每個家長都希望學生在高考中能考個好成績,並且每個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學生,但當家長的行為和愛學生的初衷背道而馳時,就很難給學生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高考也是,奉勸家長別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學生。家長要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相信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安排好屬於他們自己的高考。
3.麵子第一的家長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個性和自由持否定與排斥的態度。有一位父親,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領導,當孩子的“一模”成績隻夠三本線,與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時,他生氣地說:“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窩囊廢兒子。”兒子眼淚嘩嘩地流下來。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喪失信心。
4.陀螺轉不停的家長
這類家長自身情緒不穩定,反應過敏,經常隨著子女的變化而變化。不管子女回家和家長說什麼事情,家長馬上隨著話題像“陀螺”一樣旋轉。有個考生告訴家長,說他的成績忽上忽下,擔心高考時發揮不穩。家長馬上著急起來,萬一高考趕上孩子發揮最差時候怎麼辦?媽媽眼淚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經考砸了,這更加劇了孩子緊張情緒。
“過度保護”惹的禍
在深圳市婦聯的辦公大樓,這裏的心理谘詢熱線經常被這些家長打爆了,家長大多反映,家裏的小朋友最近有很大問題,經常哭著鬧著不肯返學,究竟為什麼呢?
專家表示,“開學恐懼症”固然跟假期漫長,學生生活懶散無規律有關,但家長的“過度保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家長王先生表示:孩子對他媽媽尤其依戀,我們準備送他去幼兒園的時候,他說我不去幼兒園,幼兒園教師會打我,也許是他媽媽或外婆這樣說的。
“過度保護”會引起什麼後果呢?除了削弱學生的自立能力之外,也許引起他們嚴重逆反。
欣欣上幼兒園前由外婆帶,動手能力較差,動作比較慢,依賴性很強。父母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照顧得較少。她在幼兒園表現得很不願意學習,經常開小差。欣欣上課總不能集中精神,她從來不主動發言,當教師提問時,就低著頭不說話,甚至流淚或發脾氣。根據醫院的檢測,學生智力沒有問題,因為感覺係統失調,使欣欣的學習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學習差令她越發失去學習的興趣。當別人學習的時候,欣欣最喜歡玩弄自己衣服的紐扣、花邊等,顯得很開心。有時見她眼睛看著教師,但眼神空洞,像在神遊。她做手工的速度很慢,做得不像,很容易發脾氣。
專家分析:學生是因為受到過度保護,造成了能力低下,不但行動能力差,腦子也“鏽”住了。能力差就會遭到小夥伴嘲笑、教師的批評,於是就自卑、退縮,什麼事能躲就躲,能不幹就不幹,這樣下去,各方麵能力就無法得到長足的發展。這絕不是單純的拒絕學習問題,而是生存能力差,社會化水平低。
專家建議:處理這個學生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懶”一點,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即使她做不好,也要讓她自己做,父母可以指導,萬不可包辦代替。要能做到忍著不插手,學生求你幫忙也不要管。學生做任何一件事情,總要集中一點注意力,做成了一件事情,總能增加一分自信心,就這樣慢慢積累,時間長了,自信、注意力、能力問題,都可以得到改觀,這是真正切實的教育。父母假如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怪學生了,因為這是父母的問題。隔輩人護學生心切,不得已的時候,最好請外婆不要過問學生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