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的原因
總的來說,今天的社會環境對學生個性發展是好的,我們的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是出在教育上,我們的教育還是“兩張皮”。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師都會“撒謊”,說違背自己良心的話。
這不完全是家長和教師品德問題,是一些教育理念太保守、陳腐、過時的原因。我們的教育方式、教育思維、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內容在許多方麵是需要改進的。和社會發展文化環境不相融合使得現代的教育空泛生硬、蒼白無力。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
許多傳統的東西在發展中必然會受到衝擊,被質疑、被顛覆、被拋棄,甚至會被新事物所取代,這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推陳出新沒有什麼不好的。
我們的傳統觀念必須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也就是說,不是環境不利於學生個性發展,而是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做教師的不適應今天的教育環境。簡言之,我們的教育理念跟我們的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相匹配。
舉個例子來說,這是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帶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運用計算機成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你卻要讓學生放下手中的計算器,去使用珠算盤;你要你的學生不要上網,中規中矩去讀線裝書……這樣的教育還有沒有生命力?
另一個方麵,不管是社會、家庭、還是幼兒園,任何回避問題的態度都是不明智的。把社會問題如實地告訴我們的學生沒有什麼不妥的。
文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和心理狀況的變化,來自於3個方麵的信息沉積。這3個方麵是:家庭、學校和社會。
2004~2007年間,中央政府投入100億人民幣用於西部教育的改革。其中,修改孩子守則和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更是對學生這一資源體的高度重視和期望。
但就目前而言,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校,其教師素質、學校設備、教材資源是製約學生資源開發、轉化的“瓶頸”因素。
從高考分數錄取線來看,師範類院(學)校的招生分數不怎麼高,吸引不了優秀的學生,從而引起了老師資源的優勢度不夠,其惡性循環的結果,致使普通學校的師資力量的提高難度加大。再加上社會的一些因素的作用,如老師提升的機會少、工資偏低、配偶失業等,都將使這個“瓶頸”越來越小、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走。
整個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和認可,是以考上重點中學、大學的人數的比例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不考慮學生在學校受到多大的啟迪、多大的影響和進入社會後有多大的生存、應變能力來衡量。
因為這種不正常的社會心理影響,所以考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就是好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者被視為天之驕子,前途無量、受人尊重,是社會公認的優質資源。但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就不是國家的資源?難道他們就該自殺、就該消失了嗎?試想一下坐轎子的事情:每個人都喜歡坐轎子而不願意抬轎子,但假如都去抬轎子或都去坐轎子,其結果會是怎樣呢?這是我們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絡、電視、電影、雜誌等,為了各自的經濟目的,不分晝夜地傳遞著龐雜的信息。其常以成人化的娛樂性和學習性相結合,以自由化的傳播方式展示在學生的麵前。
因為學生對信息的識別與把握的能力有限,受媒體的影響而表現得更加複雜,因而對情愛、性愛、倫理、道德、職業、未來等均有借鑒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
根據有關調查得知:學生“對於目前在學校學習”自己想學的占56%(男女比例各半);家長要我學的占3%;討厭這樣學習的占9%(其中男生占74%、女生占26%);對學習無所謂的占17%(男女比例各半)。
因此,受社會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穩定性均表現無遺,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理現象。
目前,用自己的思想來“強迫”他人的現象實在太多。比如,在家長、在學校的視野裏,大人常把學生當成個人欲望的“翻版”,或是個人目的的表現實施對象,將其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把學校間的對比、同事間的攀比、社會各界的壓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牽連或波及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