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厭學的原因(4)(2 / 3)

“一人上重點,全家(校)都光榮!”這種口號、這種現象實在普遍。社會給學生的不是相對“自由的空間,真誠的環境”,而是以一種“己(個人或集體)、欲(希望或意圖)、定(計劃或目標)、限(規定或製裁)、比(對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種壓製、強迫的手段來實現個人意圖。這樣一種現象、這樣一種環境,又怎麼會把學生當成一個資源體?

因為市場經濟的影響,社會的物質、精神生活日趨提升和改變,再加多種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離解、重組,結果引起學生的心境、心理發生劇烈的變化。

據調查,少年犯中85%的來自於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他們消耗時間的地方70%是網吧。學生“5+2=0”(5天在學校的教育不管多麼豐富、多麼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學生因無約束地進入社會環境,其前5天的教育結果引起為0)的現象時有出現。學生對社會環境的事物認識與判斷,其心智是受“物積”的多少來決定的。所以,社會環境對學生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誘導性。

人際環境的原因

許多家長總是單方麵認為網絡毒害了學生,特別是網絡遊戲,許多學校還一度勸誡學生不要上網。然而學者們的研究結論恰恰相反:網絡上癮隻是表象,它的背後是學生們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網絡上癮問題在中國是一個畸形的問題,它是中國許多複雜問題的一個綜合反映。”這個問題的關鍵還在教育。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改變,否則青少年是受不了的,我們的民族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

造成網絡上癮的最核心因素就是目前學校的評價體係單一。我們的中小學,最核心的評價體係就是成績。

網癮少年與日俱增

再一個原因,中科院學者高文斌認為,就是成長中參照係的缺失。現在的小孩,在學校就是上課,放了學就由家長接回家了,也沒有和小夥伴在一起玩的時間。在學校就是課間的10分鍾。但在網絡上,他突然發現有那麼多朋友,就轉向網絡。

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有問題。我們現在學校教育的所有課程都是按照女學生的成長規律設置的,強調記憶,強調重複,男學生喜歡的競爭性強的、野性的東西都沒有。在中國,網絡上癮主要是由網絡遊戲導致的,和這個原因有很大的關係。遊戲都是打怪、升級,提供了這種競爭性的、貌似野性的東西,這對男學生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學生成癮的尤其少,就因為女學生一般對這些不感興趣,網絡上目前還沒有尤其能吸引女學生的內容。

然而,中國的青少年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也並不是所有人都上網成癮,這就有個體的問題和環境的問題。

家庭不健全是上網成癮的主導因素。首先,網絡上癮少年的父母雙方,一般至少有一位是有些神經質的完美主義者。這類父母對學生長期指責、批評,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這樣,學生一旦出現什麼差錯,轉而向網絡尋求安慰。

其次,患網絡上癮的學生絕大多數父親功能缺失,父親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未能表現父愛威嚴、強大、安全感的一麵。許多父親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和學生在一起。父親對小孩控製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旦父親功能缺失,學生的自控力就出問題。

教育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關鍵和基石,是一個複雜而係統的工程。一份完整的綜合的健全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教育的分割和缺陷,特別家庭教育的弱點和弊端是暴露無遺的。隨著學生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麵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我們麵前。

麵對矛盾,假如沒有適當的處理方法,那麼結果隻有一種,就是矛盾一方學生的的妥協。學生選擇上網、逃課、厭學,甚至包括戀愛,都是一種無聲的抗爭——融合了理智和衝動的極端路線。

這種兩極分化正在愈演愈烈,一方麵學生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係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麵是家長對學生的陌生、越來越不理解。經常不見麵,見麵後又隻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學生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學生的過去;陌生的,是學生的精神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