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厭學背後的疾病和應對(1)(3 / 3)

頭昏、頭痛、脾氣暴躁是厭學症的普遍現象。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很多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因為種種原因,經過多次努力卻隻獲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敗,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前途與發展。

厭學症的高發

又一個暑期過去,學生們再次重返講堂,厭學症的抬頭又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從北醫三院、回龍觀醫院、育心園心理谘詢中心了解到,這些年來到醫院或私人心理谘詢中心做心理治療的患厭學症的青少年數量呈上升趨勢,且占到青少年各種心理疾病的30%左右。

回龍觀醫院心理醫生趙晨濱告訴記者,厭學症約占青少年各種心理疾病的30%,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居多。厭學症症結分析情況主要是學生缺乏責任感。

據北醫三院心理科吳任鋼副教授介紹,青少年之所以討厭上學,甚至患上厭學症有幾點原因。

(1)家庭沒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家長,並不覺得學習和自己的人生有什麼重要關係。

(2)家長給學生以巨大的壓力,超過了學生承受的能力。

(3)麵對麵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家長不要急於批評,要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和學生一起克服心理障礙。

(4)家長在家裏不要事事包辦,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神童得了厭學症

現年6歲的聰聰(化名),3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會背很多古詩詞。他喜歡遊泳、演講和書法,小小年紀已經取得過多項比賽的名次,被左鄰右舍稱為“小神童”。可因為壓力太大,聰聰最終患上了厭學症。

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學習天賦,被稱為“神童”。可他卻在近期患上了厭學症,說啥也不想上學了。

聰聰的媽媽介紹,兒子喜歡鋼琴,她和丈夫就給他買了一架鋼琴,並且每天陪他練琴4個多小時。兒子的鋼琴彈得越來越好,他們又開始帶他參加比賽,並給他規定了每次比賽都要拿名次。“他後來又喜歡上了遊泳,我特意請了遊泳教練指導他。”聰聰的媽媽說,上小學之前,聰聰先後參加了鋼琴、街舞、架子鼓、演講等多個學習班。無論學什麼,她都要求聰聰的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並十分熱衷於帶兒子參加各種比賽。

巨大的壓力使原本對學習很有興趣的聰聰最終產生了厭學情緒,說啥也不肯再去學習班學習了,有一次甚至對家中的鋼琴又踢又打。上了小學,聰聰上課根本不聽講,並開始找各種借口不去上學,考試成績也一直落在其他同學後麵。

無奈之下,家長隻能帶著聰聰來到心理門診接受治療。鞍山市中心醫院心理門診主任李豔苓介紹,孩子患上了厭學症,“可以說,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家長過分施壓有關,希望廣大家長都能放平心態,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兒童厭學症的原因

1.學習本身的局限性

學習是一係列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這種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隨高度的精神緊張,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心理疲倦感。同時,學習也是一個長時間的周期,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不管進行什麼性質的工作,時間長了,都會多多少少地令人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持續努力學習十幾年,甚至更長。因此,學習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倦,從而引起厭學。

2.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或不明確

在心理學中,動機是指導致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中學生動機不足或不明確的現象極為嚴重。其原因有:①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社會不良風氣也走進了學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②家庭因素的影響。一些學生受到家長及社會上“腦體倒掛”現象的影響,誤認為知識不重要,花錢讀書不合算,認為知識夠用,不如早點參加工作或經商賺錢好。③學生本身對為什麼學習不明確。學習是為了應付家長或者隻是有書讀就可以,而沒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