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厭學背後的疾病和應對(2)(1 / 3)

3.學生學習情感淡漠,缺乏興趣

造成學生學習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學習時間長,引起學生興趣下降。其次,老師教法陳舊、師生情感不良。學生學習往往源於他們對學科老師的情感。一個教師德高望重,從威信到學識水平、治學態度、教育教學能力等各個方麵,贏得了學生的愛戴,他們必然對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抱有濃厚的興趣。相反,師生情感不良,學生對老師沒有好感,他們就會不喜歡這位教師,由此發生情感遷移,學生們很可能就不喜歡這位教師所教授的學科了。學生長時間不喜歡某一學科的學習,很難說不產生厭學情緒。

4.學生意誌薄弱,耐挫力差

很多學生雖然主觀上有學習的願望,但學習畢竟是一項艱苦的事情,需要必需的時間及毅力,目前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寵兒,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幾乎都是父母幫助處理。所以許多學生堅持性差,意誌薄弱。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厭學情緒。

5.來自各個方麵的消極評價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鼓勵和被肯定,特別是中學生還處在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階段,更需要來自各個方麵的積極評價,而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極的評價正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不容忽視的原因。

厭學症矯治方法

厭學症的矯治,一方麵要借助外部教育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麵自身的調節和改變也很重要。

①充分認識學習的意義;

②麵對學習上的失敗要進行正確的歸因;

③全麵評價自我,恢複自尊與自信;

④揚長避短,重新設計,塑造自我。

⑤能適應環境,不被社會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

青春期要警惕厭學症

資料顯示,厭學症是目前青少年的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廣泛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

從心理醫學來說,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那些患有厭學症的學生通病是: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教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裏。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產生厭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家庭教育失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拒絕學習不是學生的責任,至少不全是學生的責任,它需要從父母自身開始修正,一點一滴,然後感染學生。

通過心理疏導和家庭治療,父母和學生共同改變,可以讓學生愛上學習。父母可以和學生一起嚐試以下的方法:

(1)共同進退。年齡小的學生可以把學習知識融入到遊戲當中,而年齡大的學生需要同伴的相互鼓勵和促進。在學生們出現厭學,家長們又手足無措時,找同學和朋友來共同幫助,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嗬護好奇心。父母不要忽視和否定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行為,努力用他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跟他一起去驚異、提問、討論,共同做出結論。

(3)對兒女多作肯定評價。學習樂器或上興趣班時,必須要不斷地肯定他,讓他對自己有信心,再引導他找出其中的不足。不斷地鼓勵才會使學生對所需掌握的內容保持強烈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才會越學越好。

(4)提供和創造環境愉悅的學習環境。這樣能夠使學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取得良好效果。走出戶外帶學生進入大自然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