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業練習階段
在鞏固練習階段,厭學症學生不積極思考,遇難題而止步,等候教師講解或抄襲同學作業以完成任務,或幹脆不做作業,知識漏洞越積越多,形成愈來愈跟不上學習進度的惡性循環。對此,老師在引導鞏固作業時,培養他們先閱讀課本,再整理講堂筆記,最後再做練習的習慣,教師布置作業練習,要體現層次性。
厭學情緒及厭學症的差異
厭學情緒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的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並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
厭學產生的退避行為,除了因為學校教育要求過高過嚴,壓力過大,學習生活單調,教學方法呆板、內容枯燥不生動多樣,難以適應學生特點和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影響外,因為長期學習失敗形成的習得性無力感是重要原因,失去信心、興趣,進而消極逃避、自暴自棄。發展嚴重會產生逃學行為。
厭學症與通常的厭學情緒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無法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經常逃學或曠課,嚴重的會引起輟學。
造成厭學症的原因許多。從外因看,同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失誤有關,例如,家長期望過高,不恰當的教育方法,老師態度生硬,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從內因看,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無興趣,自製力較差,懶惰,放縱等。
矯治方法,一方麵要靠外部教育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麵自身的調節和改變也很重要。
①充分認識學習的意義;
②麵對學習上的失敗要進行正確的歸因;
③全麵評價自我,恢複自尊與自信;
④揚長避短,重新設計,塑造自我。
與人攀比要有好心態
有一天,家在廣州番禺區的王先生送女兒真真上學,卻遭到女兒拒絕,小家夥告訴父親,這是因為她的手機太土氣了。
據王先生介紹,女兒真真今年9歲,上小學二年級。早在半個月前,女兒就吵著要手機,還說班裏的同學都有手機,沒有手機會被別人看不起。在孩子的軟磨硬泡下,王先生就將家裏多餘的一部老式手機給了女兒。
最近,王先生發現,女兒上學之前都顯得鬱鬱寡歡。兩天前的早上,王先生讓女兒收拾書包準備上學,誰知叫了幾遍也不見女兒有反應,王先生便訓了女兒幾句,誰知女兒滿臉淚水地哭道:“爸爸,我不想回學校了。”王先生忙問為什麼,女兒委屈道:“爸爸,別的同學的手機都是彩屏的,我的手機是單色的,不能發中文短信,像塊大磚頭,同學們都笑話我,說我的手機可以砸死人。”
……
人們都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中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情,都會導致每個人的思索,導致每個人的情緒波動。比較是正常心理。人都會與周圍的情況、人和事情攀比,有比較才能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也就有了進步的動力。然而,人們不加限製、放縱欲望地與他人攀比也有很大壞處。這樣攀比的結果是永無止境的競爭。當你看到鄰居家買了5萬元的汽車,你買了10萬元的汽車;但你行駛在道路上,攀比別人那50萬元一輛的汽車時,你的心理還是不平衡。鄰居家買了50平米的房子,你買了100平米的房子,但比別人那300平米別墅你還是不平衡呀!
其實這樣做更好:
(1)不能無止境、放縱欲望地去跟別人攀比。
(2)自己跟自己比,自己過的生活,現在比過去好了,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知足者常樂的道理。
(3)與別人相比的時候,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凡事盡了自己的能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