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活上與最低的同學看齊”,而“學習上向最高的同學看齊”,當你在生活上和最低的人看齊時,你就會感到心情舒暢了;當你在工作上向最高的、每日生活最充實人看齊時,你就會有生活的動力。這就是攀比的參照物變了,人的心態也會改變的道理。在日子越過越好的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雷鋒的這句話仍然有很大意義。
(5)在與周圍人攀比的時候,有軀體病、心理疾病的病人更要有健康的心態。本身身體就差,病人很容易造成病情的惡化。
憤怒和暴力的緩解
某同學,男,17歲,現讀高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對生活及未來抱有玩世不恭的態度,喜歡結交不良的朋友,聽不進老師和家長的任何方式的開導,不管什麼事都我行我素,不計後果。有一次和父親發生爭吵,打了起來……
憤怒是一種每個人都會產生的情緒。當人們遇到強烈的、不符合自己意願或不滿意的事情時,都會產生憤怒。
具體表現:
(1)有些人很容易產生不恰當的憤怒情緒,比如,隻遇到稍許、程度輕微的不符合意願的事情,就會勃然大怒;
(2)多少年前發生的事情,隻要一想起來,就會發怒,生氣,甚至喋喋不休地說上大半天;
(3)本來是自己做錯了,隻要別人稍微指出,就會怒氣衝衝。
憤怒的後果:
1.心理狀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許是個性問題,也許是認知問題。然而不管什麼原因,一個人經常出現長時間、過度的憤怒,甚至將憤怒成為生活中的情緒主流,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
2.軀體狀態
當處於經常性、長時間憤怒時,心髒收縮持續加快加強。人們會感到脈搏、心跳加快,心髒、血管的負荷長期加重。當未超過人的代償能力時,會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風險性增加;當超過人的代償能力時,就會患心血管病。
特別當過度激動或突然憤怒也就是暴怒時,心髒處於過度負荷,常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病情突然惡化,甚至發生碎死。
3.人際關係
過度憤怒還容易產生行為衝動,如打罵別人、惡化人際關係、“遷怒”現象,是一些人受到挫折後,將憤怒發泄給某個與事件無關,常比自己弱小的人。實際上,實施“遷怒”的人,憤怒非但得不到緩解,反而會加劇;受到“遷怒”的人,會在機會適當時反擊實施“遷怒”者,使憤怒進一步加劇。
這樣做會更好:
(1)仔細分析每個人憤怒的原因,實際上大多是由生活中的小事、瑣事導致。所以,學會解決生活中小事、瑣事非常重要。
(2)采取適當方法,合理發泄怒氣,如在無人處哭喊,向親友傾訴心聲,利用散步、歌唱等方式也很重要。
(3)還應善於處理人際矛盾,完善個性和認知模式。
少些憤怒情緒,不僅是心理健康的必需,還是增加身體健康的必要。學習和生活遇到問題要平心靜氣,攤開了討論,消極厭學和憤怒暴力是害人害己的。
心理回避:此事跟我無關
小李患了廣泛性焦慮障礙,本來就過分擔憂、心煩意亂的,再聽到老爸老媽時不時地爭吵一番,更加重了病情,根本不想上學了。他是個小輩,沒辦法幹涉父母的事。小李向心理醫生說出自己的煩心事。
心理醫生告訴小李:“你自己的事由你來處理,爸媽的事由他們自己去處理,相信他們會解決好自身的事。讓他們去爭論吧,你回避一下就是了,做子女的可大不必操那麼多心。”從此,每當父母爭吵時,小李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裏,幹自己的事,聽不見老爸老媽的爭吵,心裏也不那麼煩惱了。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說的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可以感受到周圍的事情,進而影響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在環境中,有些事,是患者能處理的;有些事,患者則不能處理。但遇到不能處理的事情時,比如遇到老爸老媽總在爭吵時,不妨采取回避的方法。這不是逃避,而是在心理障礙治療和康複過程中,減少接受外界一些不良影響對病人的幹擾。
但患者應知道,“回避法”不是萬靈藥,遇到困難不可事事回避,比如病情已經緩解,遇到學習、工作的困難,患者就想逃避回家、拒絕上學,這就不對了。
轉視: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期末考試結束,教師對王同學的考核成績不太滿意。王同學本身有抑鬱障礙,但仍是個要強的人,心裏為考試結果感到很窩囊,好長時間不愛說話。雖然仍在繼續服藥治療,但藥物的效果對她好像失去了作用,她的病情加重了。當心理醫生了解她最近的苦惱後,就耐心幫助她,鼓勵她采取“轉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