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生自我指導(2)(3 / 3)

3.理智消解法

人畢竟是有理智的。有人認為,人在痛苦時不能自拔,哪裏還有理智活動的餘地?實際上不然。除了在昏迷時刻,人的理智總不會消失盡淨。那麼當身陷不良情緒時,就應善於調動這暫時微弱的理智力量,並盡力使它活躍起來。理智的作用之一,是“自我提醒”。這不用展開的思考,隻需簡明的話語即可。比如,人在深陷苦痛時,常有一個錯覺,仿佛這痛苦是無邊無盡、不可超越的;假如這時在心裏自我提醒“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句俗話,就可抵製錯覺,增添自信心。其次,要想到後果:不良情緒如此長久下去,對工作、對家庭、對健康將帶來什麼損害?當你想到不良情緒後果的嚴重性,你會變得比較清醒,比較冷靜。再次,待你比較冷靜了,你要進而分析造成消極情緒的原因。除了悲傷等情緒以外,很多情緒的造成是值得尋找根源的。如你受到委屈,你就能夠從主客觀方麵作一番分析,並據此提出處理辦法。

4.以情製情法

有些複雜的感情,如道德感,通常比較牢固。控製不良的道德感方麵的體驗,上述方法常難奏效,於是可用以情製情法,也就是以另一種更加強烈的感情來壓抑不良的感情。如嫉妒心屬於道德感的範疇,是一種庸俗的情感。它一旦形成,就比較頑固,常構成個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克服嫉妒並不容易,有些人明知自己的嫉妒心並不光彩,卻還是一見別人出成績就渾身不舒服,老想借故貶抑別人一通。克服嫉妒心理,必須在懂得其危害性的同時,逐漸養成對自己的謙遜態度,增強集體感、同誌感和社會責任感。(因為不願別人超過自己,顯然是不符合社會利益的。)要能對自己的嫉妒產生羞愧之感,當這種羞愧感的強度超過嫉妒心時,才足以戰勝它。

改變情緒:白日夢經驗

據美國《亞特蘭大憲法報》報道,科學家發現偶爾做“白日夢”有益身心健康。所謂白日夢,在心理學家來說,就是人在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帶有幻想的心理活動,如在工作、學習疲憊的間歇,幻想自己中了大獎,或正在向往已久的某地旅遊,借此來放縱情緒。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當研究對象做白日夢時,他們的腦部看似“正在休息”,實際上卻相當活躍。亞特蘭大鬆河心理治療協會的心理醫生魏斯也表示,導向正確的白日夢有益身心健康,所以他有時會用這一方法誘導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困境。

白日夢

從心理學角度看,白日夢對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積極作用呢?

(1)激發潛能,改善厭倦情緒。幻想的題材多為個人關心的事情,因為不受傳統思維形式限製,往往會迸發出意料不到的處理方案。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說:“想象力是處理問題的鑰匙,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時,‘白日夢’能為你提供答案。”在那些經典藝術創作過程中,我們也常常見到幻想的影子,文豪巴爾紮克就常與他小說中的人物對話;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不止一次地說,隻有當他冥想時,樂思才會不間斷地從腦海中跳出。

(2)開闊視野,放鬆疲憊的心情。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言談舉止大都規規矩矩,心理學稱此現象為“人格麵具”。而幻想往往可以超越現實,伴有必需的欣快感,讓人們的心緒變得更寬廣。當人們沉浸其中時,現實世界變得很遙遠,我們也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夢幻般的陶醉狀態。

(3)改變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幻想能使我們從更廣泛的角度審視自己。在清醒意識層麵,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觀察事物也有選擇性。而在幻想中,我們對內心的體察要細致全麵得多。另外,平時因為受自尊、麵子的影響,人常常會欺騙自己,但在幻想中卻會直麵現實。所以幻想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幻想的提示,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行為方法。

但幻想畢竟不是現實,假如我們把大把時間都用來幻想,並以此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則顯然是心理障礙的表現了。因此,我們還應麵對現實,把幻想作為輔助手段,發揮其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