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牛頓蘋果”的到來
許多名人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都有愁眉不展、進退無門的境地,此時難免產生厭惡和逃避心理,有些甚至會想不通而自殺。其中一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擾,最後一下子豁然開朗,找到了苦思的結果。即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古人管這個叫作頓悟。
科學史上不乏在電光火石的刹那悟出驚世發現的傳奇。傳說2000多年前,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來處理耶羅王提出的鑒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摻假的棘手難題。
千百年來,“頓悟”成為人類處理科學和其他問題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具有一些與常規解題方法不同的特征,例如說“頓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十分苦惱和困倦的階段;靈感突如其來的時候,自己往往並沒有意識到在想問題,事後也無法說清究竟是怎麼得到答案的。
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處理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到處碰壁的時候,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並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其特點是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極度快樂或豁然開朗等。甚至,有許多現代心理學家還發現頓悟與人的非記憶性的潛意識有關。
牛頓看到從樹上掉下的蘋果而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也是一個經典例子。
蘋果樹下的牛頓
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蘋果,這個蘋果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砸中了大物理學家牛頓的腦袋而幾百年來為人所傳誦,至少在傳說中是這樣。
英國皇家學會在慶祝成立350周年時,以數碼形式對外公開了一批珍貴的文稿,其中包括William Stukeley寫於1752年的關於牛頓生活的手稿。Stukeley是一位考古學家,也是牛頓的傳記作者,他的這份手稿為我們揭開了牛頓蘋果的真相。
Stukeley是這樣寫的:
“晚餐後,天氣很暖和,我們走進花園,在蘋果樹的陰涼下聊天,隻有他和我。他告訴我,他還在思考地心引力的問題。當時他坐在那沉思冥想,恰巧一個蘋果落下來,他就想,為什麼蘋果總是垂直落下來?為什麼不側向一邊或向上,而是不斷地朝向地球中心?原因必須是地球在拉著它……”
接下來的事情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了。
因此當我們處在信息飽和、厭學的情緒之中時,必須要少安勿躁,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那隻神秘的“牛頓蘋果”說不定哪天就砸到你的頭上。
何時才能“頓悟”
對於一些調皮或遲鈍一點的孩子,開明的老師和家長常常會說:“這孩子還沒有開竅,慢慢就好了。”有時候家長急起來,也會罵孩子:“你什麼時候腦子才開竅啊?”
有些學生,尤其是男孩,也有這樣的體會,讀小學、中學的時候渾渾噩噩,成績不好也不壞,忽然到了高中,成績一下子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大人們會說,這是“開竅”或者懂事了。
這個“開竅”,就跟前文的“頓悟”大有關係。在了解“頓悟”前,請先回答幾個心理學的問題,猜猜謎語中所指的東西是什麼?
①有一根蠟燭和一盒釘子,你將如何把蠟燭固定在牆上呢?(補充:沒有火)
②能挪走巨大的木頭,卻搬不動一枚小小的鐵釘,這是什麼?
③因為布已經撕破,因此草垛變得很有用,這是什麼?
④因為小棍子彎曲了,因此這個人什麼也看不見,這是什麼?
(答案:①把釘子從盒子裏倒出來,先用釘子把盒子釘到牆上,再把蠟燭放到盒子裏。②河流③降落傘④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刷。)當你冥思苦想終於猜出問題的答案時,是否有種百思不得其解,然後突然又豁然開朗的感覺呢,其中的奧妙究竟何在,人的“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在美國紐約召開的國際“人類腦成像”大會上,我國心理學家羅躍嘉、羅勁等對“靈感”的發源地——大腦“扣帶前回”的發現,為揭開“靈感”產生之謎奠定了基礎。而文章前麵的4個謎語,正是羅躍嘉領導的課題組用來解謎的實驗材料。
“靈感”,在中國古代著作中經常用“天機”、“興會”、“神來”、“頓悟”等指類似的思維現象。對於“靈感”的解釋,羅教授認為,“靈感”實質上是人類思維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狀態。當人們處在這種特殊狀態時,大腦會產生強烈的情感振蕩,湧現出鮮明的意象、清晰的概念和順暢的推理,使長期緊張探索的某種關鍵環節突然得到了釋放,靈感就此產生,但又會轉瞬即去,因此它有突發性和短暫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