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陳饒姿在自家後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許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者挑著擔子經過,也停下來,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陳饒姿射箭,很久都沒有離開。陳饒姿的箭術果然名不虛傳,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邊圍觀的人們大聲喝彩,手心都拍紅了,隻有那位賣油的老者,仍用斜眼瞅著,隻稍微點了下頭。
陳饒姿見老者似乎有點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藝,又生氣又不服氣,就放下弓箭走過去問老者說:“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你認為我射箭的技術還不夠精嗎?”老者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也沒啥了不起的,隻不過你練的多了,手熟而已。”
陳饒姿終於發怒了,質問道:“你怎麼敢如此貶低我的絕技!”
老者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從我多年來倒油的技巧中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就演示給你看一看吧。”說完以後,老者把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蓋在葫蘆嘴上,然後他用一把油瓢從油桶裏舀了一滿瓢的油,再將瓢裏的油向蓋著銅錢的葫蘆嘴裏倒。隻見那油成細細的一線流向葫蘆嘴,均勻不斷。等油倒完了,把銅錢拿下來細細驗看,竟然連一點油星子都沒有沾上。在人們一片嘖嘖稱奇聲中,賣油翁笑了笑,說道:“我這點雕蟲小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手熟而已。”
再難的事,隻要我們反複地不間斷地練習、實踐,日久天長,必定會熟能生巧。這個道理所反映的,就是過度學習的效應。
所謂過度學習,是指超過剛能背誦的程度之後的重複學習。學者們研究表明,適當限度的過度學習比剛能背誦的效果好,但假如超過這個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例如說,學習一篇唐詩4遍後恰能背誦,則再學習兩遍效果最好,但再學習5~6遍的效果則適得其反,既不增加熟練程度,也容易令人厭倦。
過度學習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的,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複練習,才能得到鞏固。
艾賓浩斯對這一效應做了最早的實驗研究。他為測量超過記誦學習所需的過度學習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數讀過幾組16個無意義的音節,結果發現,過度學習材料比剛能回憶的材料保持效果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學習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才華並不突出,別人用一天時間學完的東西,他要學好幾天。然而他對此並不抱怨,而是堅持了把問題弄得一清二楚,把需要記住的東西全記下來。奇怪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別人幾天才能學完的東西,他用一天就能學完,而且掌握得比別人更好。在這裏起作用的,也是過度學習效應。
華羅庚
過度學習效應通常發生在識記學習和辨別學習中。在識記學習中,W.E.克留格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完全學會12個單間節後再進行50%~100%過度學習,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後所進行的再學習中測不定期的保持量,顯示出過度學習使保持量增加,過度學習不僅促進了記憶的保持,而且對後麵的學習增大了正遷移。
在辨別學習中,因為過度學習,使逆轉學習變得容易,這是L.S.裏特發現的。動物(白鼠)在迷路中辨別黑白,達到10次練習中有9次正反應,再增加過度學習,然後再進行逆轉學習,結果逆轉學習次數減少,也就是因為過度學習,類似於辨別瓜的學習單元的習慣已經形成,對逆轉學習有促進作用。
20世紀60年代後,關於辨別學習的研究,大多是進行人的辨別學習研究。除了上麵的辨別反應說,還出現了位置習性說、消去說、負反應回避說、誘因說、二要素說、觀察反應、注意說等。
雖然上述各種學說還在爭議,但不管如何,“過度學習”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關鍵是要保持一個度。放鬆的狀態是不行的,但把學習的弦繃得過緊也不行。因為“過度學習”是指,假如把人學習某種知識掌握到當時再現不出錯的程度作為100%,那麼,要保持住這種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用必需的時間,用相同的注意水平來不斷鞏固這一知識。但這種鞏固通常保持在學習程度的150%以內為佳,在這一限度內,其學習心理效應最大。
艾賓浩斯所說的“過度學習”,不是毫無限度的“超度學習”。通常認為在必須範圍內,過度學習是必需的,超過了必須限度,就是很不經濟的,因為過度學習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通常說來,學習程度以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學習的效果就會逐漸下降,出現注意分散、厭倦、疲勞等消極效應。